□ 邹德文
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是我省“新春第一会”科学谋划的路线图。“七大战略”与“七个能力”互为表里,形成以七项重点任务为主体,以战略实施、能力提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七大战略”如同精准施力的杠杆臂,“七个能力”则是杠杆另一端撬起的战略重量,共同构成支点建设的力学体系。从每一组“战略”和“能力”的关系来看,前者是路径,后者是目标。例如,大力实施能级跨越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二者如同“导航系统”与“目的地”的有机统一——能级跨越战略通过提升城市群能级、增强要素集聚力,直接转化为战略支撑力。“七大战略”是行动纲领,明确了不同领域的突破方向;“七个能力”是战略落地的具体目标,体现支点建设的核心效能。
这种“一体两翼”格局绝非机械组合,而是通过纵横交错的协同网络实现有机联动。“七大战略”与“七个能力”是协同联动的关系。一是纵向贯通,比如科创引领(创新策源力)为产业倍增(产业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倍增反哺能级跨越(战略支撑力)。二是横向耦合,比如枢纽提能(开放辐射力)与文化创新(文化影响力)结合,可打造“开放+文旅”双品牌;区域联动(区域协同力)与美丽湖北(生态承载力)协同,推动跨区域生态经济带建设。
“七大战略”与“七个能力”体现系统集成效应。“七大战略”覆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区域协调等关键领域,“七个能力”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湖北发展实际,在系统集成中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创新驱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产业倍增既是经济增长的“量变”,更是发展模式的“质变”;开放辐射力不断扩大的湖北必将持续升腾活力;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支点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升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七个能力”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支撑。战略支撑力是统领,创新策源力是引擎,产业竞争力是基础,开放辐射力是潜能,生态承载力是底线,文化影响力是灵魂,区域协同力是后劲。如同北斗卫星系统的“星间链路”,“七大能力”通过三种机制实现共振:一是赋能机制,如创新策源力驱动产业竞争力;二是互馈机制,如开放辐射力与文化影响力互塑;三是平衡机制,如生态承载力与战略支撑力动态校准。
支点的价值体现在功能强、循环畅、动力足,支点的功能表现为战略牵引显著、要素集聚突出、资源配置优化、辐射带动明显,支点的力量彰显为更好发挥支撑、服务、链接、引领作用。通过“七大战略”的系统实施和“七个能力”的协同提升,湖北将真正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支点,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展现湖北担当,在推动中部崛起中贡献湖北力量。
锻造支点需要把握“四维驱动”(创新、产业、开放、绿色)与“三重平衡”(点面、硬软、近远),形成立体化推进体系。“四维驱动”指的是:创新驱动是核心引擎,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升级是坚实底盘,要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开放引领是活力源泉,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绿色发展是鲜明底色,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四维驱动”构成有机整体:创新驱动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开放引领为绿色发展拓展空间,四者协同形成“研发-转化-开放-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三重平衡”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既要强化武汉等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又要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硬”与“软”的关系,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等硬支撑,又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近”与“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谋划战略布局。
支点建设绝非坦途,既要应对区域竞争的“马太效应”,也要破解资源约束与转型压力的双重难题。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GDP,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世界级科创走廊,成渝地区正以6%的年均增速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面对如此竞争态势,湖北必须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强化支点意识,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切实推动支点建设实现整体提升。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建成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创新驱动爆发点、区域协调中心点、绿色发展引领点。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