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城全景图。
美丽乡村。
竹溪县消防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
竹溪县丰溪镇开展喜迎中秋欢度国庆农民趣味运动会。
缘溪跑森呼吸·2024竹溪森林半程马拉松活动。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景区游客如织。
初夏时节,十堰市竹溪县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如春风拂过鄂西北秦巴山。
62岁的剪纸艺人刘定秀是竹溪县城关镇西关社区的老住户,得知喜讯后,她精心剪出“文明竹溪”的窗花贴在窗前。“10年前这里还是破旧老街,如今青砖黛瓦、游客如织,谁能想到?”她感慨。
刘定秀的窗花与武陵不夜城相映生辉,成为38万竹溪人接续1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缩影。
不盲目“摊大饼”,而是立足山水禀赋做足“绣花功夫”;不搞运动式创建,而是构建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不忽视文化根脉,而是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该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文明创建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内涵的“升级工程”,推动城市文明与城市建设共促共进,实现城市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文明蝶变,书写出山区县城的文明创建样本。
规划先行 以山水定调重塑城乡肌理
“现在城里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沿河散步的道路宽了、风景美了,逛累了还能去武陵不夜城听听戏曲,吃点小吃,生活是越来越舒心!”刘定秀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竹溪县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群众点赞越来越多,文明已成了镌刻在百姓心中的幸福感。
竹溪的文明创建始于对山水禀赋的深刻认知。面对“八山半水一分田”的生态本底,该县以《竹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为纲,将76%的县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区。
同时,该县全面贯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以“文明城市为民创建”的共识,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抓达标、三年促提升”的思路,确立城市加快更新、城镇改善环境的系统思维,实现从“有没有”达标式创建提升到“美不美”全域化创建。
围绕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县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长会议,专题研究城市更新项目、城市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创建。13个城市管理部门起底梳理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35项,制定设施升级、文明养成、精细管理、便民服务等专项行动方案6个。
围绕居民居住环境改善,改造老旧小区196个,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老破小”蝶变“精致美”,惠及居民5.6万人。
围绕市民出行宜居,实施“一河两岸”3座连接桥扩宽加固,保护竹溪文脉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沉寂荒芜10年的西关老街焕发生机,以武陵古镇全新面貌再现历史人文之光,街区火爆开街累计引流游客2000万人次。
聚焦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建成7个城区口袋公园、1个健康绿道、15个游园。以城乡一体化系统治理思维,推进16条文明河流建设、197条支沟治理,加速城乡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延伸,从“一地美”向“全域美”拓展,从“外在美”向“内在美”升级。
共治共享 从“政府端菜”到激活全民动能
“以前车子没地方停,不得已只能停在路边,既影响交通又不安全。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车位共享了,再也不用担心停车难题了。”该县城关镇东郊社区居民柯尊伟笑开了花。
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竹溪县坚持群众主体,聚焦城市短板、公共出行堵点、小区管理难点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动群众齐参与,办法全民想、卫生一起扫、模范大家评、车位共同享、文明大家守,昔日卫生死角变为全城“5分钟保洁”全覆盖,以前收费车位化身文明单位共享车位免费开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创建共同体。
外塑形象,全方位提高颜值。全域开展治污、治乱、治脏、治差“四治”行动,全民开展美家美户“最美小区”评比,全城开展美景美境“最美街道”争创,城区196个三无小区“墙净、路平、道通、灯亮、文浓、景雅、人善”。村镇开展拆棚子、美院子、扫路子、清场子(沿街废品收购)、禁花子(禁烟火燃放)等“五子”大清理,把农村当城市管、把村庄当景区建,逐渐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客厅、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和美格局。
小城众管,实现共治共建共创共享。坚持把“精细化”贯穿到城市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把文明因子嵌入到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神经末梢。针对“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城管矛盾,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群众中选出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城区9条主次干道、103条背街小巷、451个小区及临街门店配置373名“五长”,分别对街道、道路、背街小巷及楼栋、临街门店进行管理,累计治理出店占道经营等行为2000余起,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等行为1500余起。在农村,“红黑榜”与村民评议会,让大操大办等陋习减少七成。
“摊群”治理,革除马路市场顽疾。新建烧田、高桥、守金店等5个便民市场,700余个流动商贩统一编号挂牌经营入住新家,解决了马路市场无序摆摊问题。针对菜农进城沿街为市问题,在城区空闲场地增设流动商贩疏导经营点15个,施划固定摊位、提供绿皮铺摊、设置服务站点、摆设公平秤、提供防暑绿豆汤、饮水服务,建立“摊主自治群”,引导千余名菜农进群、自觉有序集聚疏导点卖菜。
履约积分,激活文明动能。全县15个乡镇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基层治理方式;45个爱心超市将秸秆焚烧、垃圾分类等量化为可兑换商品,75%的家庭参与积分管理。
文化铸魂 用文明基因厚植精神沃土
“妈妈,今天周六,快送我去听李军老师讲唐诗。”花甲之年的“诗奶奶”李军,经常在周末辗转于各个村(社区)开展“经典100阅读”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道德模范,更应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想为文明竹溪尽绵薄之力。”“中国好人”李军始终用实际行动感召和影响着溪城人民。
竹溪县始终注重培育“人有竹品、如溪至清”的城市内涵,用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品格、用公共文化丰富群众生活。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形式开展“传承革命家风 赓续红色血脉”故事汇、强国复兴有我、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创作《竹溪好人颂》《文明花开》等文艺作品30余部,每年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巡演120余场次。
坚持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激励身边人。常态化选树“竹溪好人”“道德模范”,李军、马盈安、杨付军、黄彩平等100余人被评为“中国好人”“湖北好人”“荆楚楷模”“十堰好人”。
常态化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评选树新时代好少年20余人。创新“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打造家风馆、文化长廊23个,开展“立改树传做”主题实践活动,12万户家庭参与立家规、传家训。
广泛开展文明风尚行动。围绕“争做文明有礼竹溪人”,持续深化文明礼仪“六进”“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移风易俗等文明风尚行动,大力宣传《文明竹溪30条》,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持续深化文明细胞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河流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 一线创先锋”“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守水护水”六大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组建“溪城啄木鸟”“银发宣讲团”等217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6000余场次,充分发挥细胞创建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民生为本 让文明创建照进幸福生活
“这场集市真有料,不仅文艺节目、政策宣讲、文明知识、义诊、义剪、义修应有尽有,还能和大家伙聚在一起包饺子!”该县城关镇幸福社区居民刘艳丽,逛完文明集市拍手称赞,这让邻里之间的感情增进不少。
让群众从文明城市创建中收获幸福,汇聚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竹溪篇章的全民力量,这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应有之义。
多年来,竹溪县坚持落实问计于民,将市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动力,落实干部“一对一”四包机制,组织开展“户户走到·家家满意”志愿服务活动,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上门收集群众困难诉求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交办部门尽快解决。
坚持培育文明实践品牌。设立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固化“饺子宴+5+N”活动形式,常态化开展“美家美户 美好生活·家门口赶文明集市”等活动200余场,让文明知识宣传、文化文艺、健康义诊和爱心帮扶等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用小集市汇聚起大文明, 以饺子宴搭建干群连心桥,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暖心服务,市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开展办实事活动。将每周五定为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组织包联单位进社区、入网格、到小区,开展“五清十乱”整治、困难群体帮扶等“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持续优化“12345”市民热线办结效率,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群众认同感日益增强。新开通“竹溪城事热线”,日均处理市民随手拍问题20余件,48小时办结率达98.5%。
坚持开展全媒体宣传。在微竹溪、竹溪文明等媒体开设《文明竹溪·有你有我》等专栏,组织开展“文明竹溪·美时美刻”全民随手拍等活动,拍摄“你与文明有多远”等创建短视频100余期,将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融入工作日常,市民素质在潜移默化间稳步提升。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面子”光鲜亮丽到“里子”风度翩翩,竹溪县用实践证明,规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民生答卷。
当老街坊在焕新的社区广场跳起健身操、武陵不夜城的传统戏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八个一文明风尚”的口号化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这座鄂西北山水小城正以文明的厚度,重新定义着山区县域发展的维度,正如溪水穿城而过奔向汉江,竹溪的文明长河必将汇入新时代的壮阔洪流,书写更多属于溪城人民的幸福篇章。
策划:中共竹溪县委员会 竹溪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