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杂乱的商砼生产地逆袭为智能半导体基地。
孝南闲置十多年的荒地上,开发后建起厂房,三家食品包装企业“组团”落户。
十堰东风44厂的红砖老厂房被改造成风情街区,变身网红打卡地。
随州杂草丛生的荒地,被盘活后用来建设纳米石塑墙板生产线。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田雪薇
鄂州
商砼场升级半导体基地
曾经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商砼生产地块,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高端智能半导体设备制造基地。近日,鄂州市临空经济区通过“腾笼换鸟”,将一块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成功盘活,预计年产值将超10亿元。这场“土地重生记”背后有何秘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在鄂州临空经济区一片160亩的土地上,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而在半年前,这里还是湖北高泽物流公司的商砼生产场地,因污染大、效益低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以前路过这儿都得捂鼻子,现在听说要建高科技工厂,周边居民都拍手叫好!”附近村民王师傅感慨道。
“企业最怕‘拆了旧厂没活路’。”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透露,起初企业因补偿和转型问题犹豫不决。为此,管委会成立专班,先后组织20余次协商,最终敲定“经济补偿+异地安置+政策扶持”组合方案,去年11月顺利完成土地收储。
地块刚腾退,招商立即跟上!凭借毗邻花湖国际机场的物流优势和“拿地即开工”政策红利,这块地迅速吸引迈睿公司目光。从挂牌出让到项目落地仅用1个月,创下“五证同发”审批新速度。据悉,这家企业将投资建设半导体设备华中生产基地,投产后可年创税1亿元,提供数百个技术岗位。
“这是‘向存量要增量’的典型样本。”省自然资源厅专家指出,鄂州通过精准评估、柔性谈判、高效服务三重保障,既破解了土地紧缺难题,又助推了产业升级,为全省低效用地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一块地的“重生”,折射出发展理念之变。当“寸土”变“寸金”,老土地也能焕发新生命。这样的“腾笼换鸟”,不妨再多些!
孝南
工业空地建起食品产业园
曾经一片荒芜的闲置空地,如今机器轰鸣。孝感市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打包收购+精准切块”的妙招,让沉睡十年的工业用地重获新生,引来三家食品包装企业“组团”落户,预计年税收可达千万。
在孝南经济开发区龙宫社区,一块81亩的工业用地闲置了近十年。这里原是南大实业2013年建成的厂房,因经营不善一直“晒太阳”。如今却上演“变形记”——通过政府整体收购、重新规划,变身三块“小而精”的工业用地,吸引食品包装产业链企业扎堆入驻。
“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三块,每块都配上合适的刀叉。”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创新采用“整体收购+定向分割”模式:先与南大实业协商收储土地,再根据招商需求将地块“量体裁衣”分割成三宗,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这种“链式供地”效果立竿见影。三家新企业迅速落地,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砸”向这片热土。最让人惊喜的是产业链的“化学效应”——新落户企业涵盖原料、生产、包装全环节,形成“进门是原料、出门是成品”的闭环。预计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相当于每年给孝南挣回一个中型商场的营业额。
“过去是等项目找地,现在是拿着地找产业链。”开发区负责人表示,这种盘活模式既消化了“僵尸地块”,又串起了产业链。目前该地块已成为孝南打造“华中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拼图,周边企业还能共享环保设施,实现循环利用。
走访时,施工中的厂房传来叮当声。附近小卖部老板笑着说:“荒了这么多年,现在天天有工人来买烟买水,生意都好了。”土地“活”了,经济“火”了,老百姓的荷包也跟着鼓了。孝南这个“腾笼换鸟”的故事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有时候就差一个金点子。
十堰
老厂房蝶变网红打卡地
曾经机器轰鸣的东风44厂老厂区,如今飘起了咖啡香。十堰市通过“工业+文旅”的创新模式,将503亩闲置厂房改造成集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工业风情街区,不仅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还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增收。
在十堰市茅箭区朝阳南路,红砖老厂房与时尚霓虹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今年6月刚开业的“四四厢遇”一期项目,已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新晋打卡地。谁能想到,这里三年前还是东风汽车集团搬迁后留下的闲置厂区。
“我们特意保留了老车间的桁架结构和斑驳墙面。”项目负责人介绍,3.69亩的示范区内,原来的大冲车间变身loft风格商业体,既有特色餐饮和文创店铺,还配套了停车场和休闲广场。开业三个月来,周末日均客流超过5000人次。
这块“金疙瘩”的蜕变来之不易。2020年十堰市与东风公司签订土地收储协议后,政府创新采用“留改拆”模式:能用的老厂房改造升级,不适合的地块重新规划。目前除文旅项目外,已出让139.7亩住宅用地,带来4.6亿元土地收入。
“二期将增加亲子乐园和工业博物馆。”茅箭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整个项目分三期开发,总投资超2亿元。现在周边居民不仅多了遛弯好去处,还在街区找到了保安、保洁等工作岗位。
走访中,65岁的原44厂退休职工王师傅感慨:“以前上班要戴耳塞防噪声,现在带着孙子来喝奶茶。”从“生产车间”到“生活空间”的转变,正是十堰市“向存量要效益”的生动实践。
随州
闲置地块布局建材生产线
一块闲置十余年的工业用地,经过司法拍卖、政府收储、精准规划和招商重组,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超3亿元的“黄金地块”。近日,随州市随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四步联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创新实践,成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型案例。
2012年,湖北跃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取得随县经济开发区187亩工业用地,但因市场变化和资金问题,项目长期搁置。更棘手的是,该地块先后被4家单位申请法院查封,导致土地收回陷入僵局。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推进司法程序,于2024年4月完成拍卖,为土地盘活扫清障碍。
恒晟公司竞得该地块后,随县政府并未“一拍了之”,而是结合开发区产业布局优化需求,与恒晟公司协商收回75.4亩土地,剩余111.6亩土地用于恒晟公司建设生产车间。这一调整不仅使土地配置更合理,还带动2.3亿元投资,预计新增就业280人,年创税收1500万元。
政府收回的土地并未闲置,而是通过精准招商引入优质项目。2024年12月,湖北文远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竞得其中25.4亩土地,建设纳米石塑墙板生产线。这一绿色建材项目,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为当地经济注入新动能。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州的实践表明,盘活存量土地不能仅靠简单收回,而需司法、规划、招商多管齐下,实现“地尽其用、产城融合”。这一模式为全省破解土地资源闲置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