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把支点建设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
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撑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
□ 王润涛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一以贯之的战略定位,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是湖北必须一抓到底的战略机遇。把支点建设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方法得当,则水到渠成甚至事半功倍。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撑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放眼全国,每个地方都有发展战略红利、改革开放红利。同时,差异蕴藏潜力,梯度蓄积势能,适宜蹚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湖北作为经济大省,必须坚决扛牢加快建成支点的责任担当,以大省之为、大省之进、大省之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要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整体提升湖北的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着力在打造科创支点、产业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联动支点上狠下功夫。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当前,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择高而立、向上而行。比如,武汉提出“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襄阳提出“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提出“努力打造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目标任务成为各地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决战决胜“十四五”和科学谋划“十五五”的战略指引。
抓工作难在创新,但一定要创新
支点建设必然面临“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复杂局面,绝不是按部就班、轻轻松松就能建成的,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闯新路、敢出新招。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动以要素配置为核心的高质量市场化改革,更加有力有效地激发创新活力、维护公平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国有“三资”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现代供应链体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常态服务、政策沟通等机制,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促进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只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举,就要大力支持、大力倡导、大力包容。比如,东湖高新区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耐心资本”和科研试错提供宽松环境,就是一种有益实践。
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湖北作为陆海空三个丝绸之路交汇点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和制度型开放为特征的高水平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等新兴市场。
对各项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协调推进
系统观念、统筹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动态地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运动规律;它强调在明确目标、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协调推进,确保各项任务相互衔接、有序开展。
在支点建设中,我省将大力实施能级跨越、科创引领、产业倍增、枢纽提能、美丽湖北、文化创新、区域联动等“七大战略”,更需要将系统观念与统筹推进有机结合。
一方面,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找准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又能真正牵住“牛鼻子”,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干一件成一件。强化底线思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识好守好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和统计数据质量线“五线谱”。
另一方面,要运用统筹推进的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做到见事有全局观、办事讲协同性,科学统筹关联性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好比统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管网,就能有效避免把马路当“拉链”反复开挖的情况。再比如,充分发挥湖北独特的科教优势,就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规划统筹、政策协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民造福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民造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用心用情、持续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重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我省实施十大类55项民生实事,就是为了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得更好,让老百姓心里更暖、笑容更多。
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任何梦想的实现都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省委把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推进支点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将今年确定为“干部素质提升年”。要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树立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形成狠抓落实、竞相发展、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最前沿、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
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弘扬崇严尚实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繁琐哲学,不练“唱功”练“做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进一步把牢工作主动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