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从戈壁照进课堂——“两弹一星”精神点亮少年心
创始人
2025-11-04 12:03:06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路芳)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凝聚奋进力量,10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鸿哲新声宣讲团成员钮晓艳、刘静走进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以“两弹一星”研制历程中的鲜活故事为线索,为该校学子带来一场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的红色宣讲,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宣讲现场,宣讲团成员钮晓艳以“邱小姐”的代号故事为开篇,将“两弹一星”研制历程中的动人细节娓娓道来。“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保密,这颗圆形的原子弹被科研人员亲切称为‘邱小姐’,装弹平台是‘梳妆台’,连接电缆线是‘梳辫子’……”这些研发背后的点滴故事,让原本厚重严肃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有趣,好奇与崇敬之情在空气中悄然蔓延。

紧接着,“651工程”“1059导弹”等更多“特殊代号”的秘密被一一揭开:“651工程”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的代号,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搭载“长征一号”火箭升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让中国成为第五个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1059导弹”在1960年11月5日成功首飞,被科研人员称作“争气弹”,最终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取自“东风压倒西风”的豪迈信念。

随后,宣讲团成员刘静聚焦程开甲院士与邓稼先团队的故事,用细腻的讲述还原老一辈科研人在困境中“白手起家”的艰辛与坚守,让现场学子深刻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宣讲员刘静特意突出邓稼先团队的坚守,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日夜演算,以中子物理、流体力学等为突破口,邓稼先团队硬生生算出核理论突破的关键数据。而程开甲院士与团队扎根罗布泊的故事,更让这份坚守多了几分悲壮与厚重。罗布泊这片死亡之海夏天酷热难耐,地表温度高到能烤熟鸡蛋;冬天寒风刺骨,连呼吸都带着凉意。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程院士带领团队坚守着。他们没有先进的防护装备,只能穿着普通军大衣,顶着风沙与辐射风险,一次次深入核爆炸中心勘察取样。吃的饭里常混着沙子,喝的水带着苦咸味,可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正是凭着这份咬牙坚持,才一步步建立并完善了中国自己的核试验技术体系。

“两弹一星”精神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就的丰碑。在互动环节,宣讲团成员与学子们展开热烈交流,学子们纷纷举手提问:“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如何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现在的我们能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些什么?”宣讲员结合史料细节与自身感悟,一一耐心解答,更鼓励大家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以“心有大我”的格局追逐梦想。

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王璐珂老师表示,这场宣讲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解读红色精神,让历史不再遥远。比起单纯的理论讲解,邱小姐、争气弹这样的故事更能走进学生心里,帮助他们理解“国家强大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

据了解,此次宣讲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鸿哲新声”宣讲团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的重要一站。该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青年视角讲好红色故事,青春力量赓续精神血脉”为宗旨,组建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核心的宣讲队伍,通过挖掘历史细节、讲述功勋故事,走进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展宣讲,让红色精神在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湖观舆 | 警惕舆论“吼叫”...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当风声太大,嘈杂声太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靠呐喊来让人听到。正...
东湖评论:以“小干部干大事业”... 在武汉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大武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市街道(乡...
“废柴”变“宝藏”,宜都有路径...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青松、刘启梅)近年来,宜都市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业绿色转型路...
一束光,从戈壁照进课堂——“两...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路芳)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凝聚奋进力量,10月30日,中南财经...
在东西湖,一条200米步道,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汪玉平 万婷 王越“您买菜回来啦?”“对,家里还有肉,今天就买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