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10月9日在京发布2025年第二、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根据网络关注度和各地各单位依规确认、推荐进行综合评审,共有69位见义勇为勇士光荣上榜。
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今年上榜的见义勇为勇士,他们中有在汛期暴雨洪水中抢险救出多人的逆行者李风国,有在犯罪嫌疑人持刀行凶时挺身而出、英勇搏斗的孤胆英雄崔伯风,有在深达40米井中救出幼童的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还有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张军桥为施救当地民众英勇牺牲……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民族、职业的普通人,他们用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人间大爱,用舍生取义的无畏壮举诠释了人生价值,生动注脚着“平凡铸就伟大”的深刻内涵,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豪迈悲壮的英雄赞歌。
德不孤,必有邻。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德义为君子品行,那些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举的见义勇为勇士,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与先锋,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丰碑。回溯古今,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传统到“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道德操守,从“舍生而取义”的主流价值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文明风尚,见义勇为始终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正义善举的本能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既是个体道德勇气的迸发,也是社会向善力量的凝聚。换言之,透过见义勇为勇士们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件件光荣的事迹,我们看到的是孤勇者危急时刻的“中国式勇敢”,他们身上彰显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道德基因,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实传承者和生动实践者。
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英雄本色;岁月流转,永恒的是赤子初心。见义勇为精神在过去是无声的号角,彰显人性光辉、传扬主流价值,在当今更是文明的标尺,不断激发出全社会明德惟馨、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我们欣喜于看到: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充分发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或选树先进典型、挖掘英雄事迹,或加大褒扬力度、拓展参与渠道,或讲好勇士故事、培育英雄文化,努力推动形成崇尚、支持、敢于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凡人善举成为时代风景,让见义勇为精神在荆楚大地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广大见义勇为勇士们积极发挥雁阵效应,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打动、吸引、影响着更多的人追光同行,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更生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不啻微茫,星光成炬。见义勇为精神的“义”与“勇”,向我们展示了真善美的力量。但也要看到,在突发紧急条件下,见义勇为往往面临着法律保障不足、道德焦虑加剧的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既束缚了行善者的手脚,也消解着社会的道德勇气。为此,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需从制度保障与道德培育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明确救助者免责边界,建立“善意推定”原则,同时推行全国性见义勇为保险制度,化解救助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勇气文化”,将见义勇为教育纳入公民道德体系,通过媒体宣传平凡英雄事迹,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让助人能力与助人意愿同步提升。此外,积极营造“容错社会”,对救助过程中的非主观过失给予宽容,用司法判决传递“不让好人寒心”的鲜明导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当69位勇士的名字被铭刻在榜单上,他们已不仅是个人英雄,更成为丈量社会文明高度的标尺。 这份榜单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每个人心中“善的潜能”,让“微光成炬”从可能变为必然,也必将让平安中国、文明中国的名片愈加闪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云平(十堰“红笔”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