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三单,一天跑满12小时,直到平台强制不再派单,这是外卖“小哥”王连景的工作日常,也是全国千万名“小哥”奔波忙碌的缩影。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奔跑者”,在算法的指挥下,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想赚钱,就不能想着累这回事”的坦白,折射出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今年以来,全国总工会牵头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算法协商”,切实保障平台劳动者休息权,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我们看到了政策制定对外卖“小哥”这一群体的善意和关怀。
目前,外卖平台推出的“防疲劳”机制,实际作用却并不大。平台跑满12小时强制停止派单,对于像王连景这样背负家庭重担的劳动者来说,单纯的“强制休息”可能意味着收入锐减,他们不得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来弥补被压缩的工作时间,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工作强度,与政策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驰,揭示了当前保障机制的形式化困境。因此,保障平台劳动者的休息权,不是手机APP里的一个冰冷的“强制下线”消息弹窗,而是变成“小哥”们能实实在在的休息时间,我们需要推动算法从“计时器”向“调节器”演进。
算法逻辑优化是前提。当前平台“跑满12小时强制下线”的规则,本质是一种时间到点的“惩罚性”中断,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未能解决问题的核心。优化平台的算法逻辑,将骑手们单位时间内的送单量、骑行距离、电梯等待时长等数据融入算法,生成动态科学的疲劳度指数。同时,建立“休息奖励积分”机制,当系统监测到骑手处于高度疲劳状态时,主动提醒骑手休息,休息完成可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直接兑换成现金奖励或平台优先派单权益,做到将强制性与引导性、激励性结合起来,让休息从“惩罚”变成真正的“激励”。
收入结构调整是根本。骑手的收入高度依赖跑单量和在线时长,这种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是“王连景”们不敢休息的根本原因。优化骑手的薪资结构,平台可以设定一个合理的周/月单量基准,骑手完成任务量后,即可获得一笔足以覆盖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金,超单部分则以更高单价计入薪资,这种“底薪+提成”的方式,为骑手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环境。此外,适当提高恶劣天气、高温、深夜等特殊场景的订单单价,让骑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承接高价订单来维持收入,不必在所有时段都拼命跑单,为“主动休息”提供经济支撑。
社会保障托底是核心。王连景“即使生病也会跑”,反映的是外卖骑手群体的部分休息权丧失。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探索将工伤保险、医保、社保等与平台用工关系紧密绑定,简化骑手工伤赔偿流程,为骑手提供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另外,由各地总工会牵头,联合社区、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在骑手密集商圈,探索建设“小哥驿站”服务网络,配备快餐速食、应急医药箱、充电等基本设施,为他们在等待商家出餐时,提供方便休息的落脚点,帮助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休息自由。
保障“小哥”的休息权,不能只满足于在代码层面设置一个“开关”,而是通过技术、经济和社会建设,为“小哥”们搭建一个“能休息、敢休息、休得起”的工作环境。只有当“王连景”们觉得“休息一会儿也无妨”的时候,我们的政策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玉莹(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