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孝武 通讯员姚立 廖芊涵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孝感市应城市城中街道月圆社区,采访了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宋世祥。
“我立了三个小功,也负了三次伤,这算不了什么。”虽然说得云淡风轻,但一提起抗美援朝战争,这位有着三枚军功章的老兵立即挺直了腰背,激动地讲述起他随部队战斗的点点滴滴。
宋世祥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军功章和纪念章。
首次负伤后用木棍挑破表皮自疗,留下一辈子的伤疤
出生于1933年4月的宋世祥,于1951年3月在应城老家应征入伍,同年6月,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3师,随军奔赴前线。宋世祥随部队进入朝鲜后,立即投入朝鲜战场东线作战。在抵御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宋世祥腿部被炮弹炸伤,他强忍剧痛包扎伤口后,继续参战。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战斗里,他的腿部伤口持续发炎、奇痒难耐。虽炮弹未伤及骨头,但表皮伤口在艰苦环境下反复溃烂、结痂。痛痒难忍时,他便用木棍挑破表皮,让溃烂的脓血流尽后重新结痂。此次受伤,在他的腿部留下了半截坚硬发黑的伤疤。
宋世祥戎装照。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北汉江以东的朝鲜人民军作战,共毙伤俘敌军7.9万余人,迫使美方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战役结束后,18岁的宋世祥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军功章。
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宋世祥介绍,和他一同赴朝的100余名应城籍战友中,有不少在此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让宋世祥最难以忘怀的,是邻村同他一起上战场的战友李桃元,他亲眼看见这位浑身是血的战友被担架抬下山去。更让人难过的是,李桃元在被抬下山的途中再次被敌军炸弹击中,连尸首都没有留下。“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这个伤疤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世祥说。
防御战中带领11名战士日夜坚守阵地,脸部被弹片炸伤
1952年,宋世祥所在的第68军转入防御作战,他被任命为班长,带领11名战士在上甘岭一线日夜坚守阵地。
在此期间,他们既要抗击敌人,又要争分夺秒挖掘坑道以自保。“当时条件艰苦,全靠钳子和锤子挖坑道。”宋世祥边说边用手比画着。坑道开凿于厚实的山腰,土石坚硬且工具简陋,战士们为节省炸药包,也为避免暴露目标,有时候甚至要徒手一点点抠挖,每推进一米都极为艰难。
宋世祥告诉记者,长期驻守在坑道里,战士们最难受的不是挨饿,而是缺水。有一次,一名战士想下到山沟里给战友们弄一点水喝,才走出坑道,就被一发炮弹打中,再也没有醒过来。在这场拉锯战中,宋世祥的脸部被敌军炮弹弹片炸伤,但他和战友顽强作战,牢牢守住了572.4高地和949.2高地。
此役结束后,宋世祥所在班获得集体奖励,他本人也荣获入朝后的第二枚军功章。
宋世祥戎装照。
金城战役中攻入敌军阵地,左大腿被手榴弹炸伤
1953年7月,宋世祥所在的第68军参加了朝鲜战场上著名的金城战役。金城战役又称金城反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此时,宋世祥已升任侦察排长。侦察任务中,他需连夜急行军,背负干粮、弹药及枪支。身形瘦小的宋世祥,常常扛着百余斤重物跋涉百余里山路。抵达后,他迅速做好伪装,趁黑夜潜入敌军阵地,匍匐于地保持不动。待天亮后,仔细观察敌军阵地的地形地貌,探测火力点位置及军事目标分布,再趁夜色行军返回己方部队。
金城战役历时15天,歼灭敌军5万余人,收复阵地160多平方公里。攻入敌人阵地的宋世祥,在战斗中左大腿被手榴弹炸伤,皮肉被炸掉,髋骨外露,这是他入朝作战3年来第三次负伤,也是他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战斗结束后,宋世祥获得了入朝作战的第三枚军功章。
宋世祥的军功章和纪念章。
下一篇:刘小涛当选江苏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