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激光设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姜胜来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挺进全国前三,武汉科技集群排名升至全球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升至全球第9位——从“0”到“1”再到“N” ,激越澎湃的湖北创新成势、澎湃向前。
“1”,是从无到有、是世界第一。在这攻坚克难、活力迸发的5年,湖北在关键领域频频突破,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电磁弹射技术成为国产航母“撒手锏”,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创多项光传输世界纪录。
“N”,是创新井喷、是无限可能。这五年,面对疫情冲击、外部技术壁垒等多重挑战,湖北高新技术企业从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获批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时有感而发。6次考察湖北,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今年上半年,湖北创新“硬核”实力再上新台阶。平顶脉冲磁场强度、磁悬浮试验速度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5家,位列全国第四。湖北科创加速前行,成为支点建设的主动力。
“国之重器”组团“选择”湖北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荆楚大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在有着“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一座承载着国家科技战略使命的标志性建筑正在加速建设中,这里是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百亿元。其东南约5公里处,大科学装置“中国地镜”已竣工交付,将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深部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提升中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
打基础、谋长远、塑优势,深入构建高能级科创力量矩阵。这5年,湖北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开工建设,落地湖北的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到8个。
今年8月,10家湖北实验室集中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这5年,湖北实验室从无到有、积厚成势,已在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细分领域实现领跑,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金字招牌”。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突破最重要的创新平台,更是科技攻关和原始创新的动力源泉。截至目前,湖北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到45家、全国第四,取得“总量、牵头数量、排名”最好成绩。
这5年,湖北科技创新的家底持续夯实。围绕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构建起原始创新的强大动力源,助力湖北加快形成关键领域的先发优势。
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湖北主持完成的19个项目获奖、数量全国第二,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要求湖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自立自强,聚力攻坚。湖北加大力度滚动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坚持滚动实施每年突破6项重大基础研究、攻克10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突破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心肌旋切、人造太阳氘氘聚变等技术世界领先,超高功率光纤激光、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级,湖北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3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荆楚大地,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武汉数创大厦江景训练场内,多台形态各异的荆楚人形机器人正在学习端茶倒水、搬运重物等岗前技能。大厦旁,一个新建的1000平方米生产工厂即将投入使用。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劳动者”“荆楚”等10款人形机器人首次惊艳亮相,现今,10款人形机器人100%实现了产业化。近日,“光子”机器人更凭着共同完成复杂动作的集体舞蹈,摘得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上,武汉位居全球第13位;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武汉更是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全球两大科技榜单双双跃升,凸显了武汉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全方位突破。
以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元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达到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爬坡过坎,激扬雄心壮志;勇攀高峰,更显奋斗豪情。今天,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教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让科创果实“落地生金”
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器。
光谷的清晨,繁忙且活力迸发。坐落在光谷高新大道上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运行三年来,已引进领军科学家和创新创业团队70多个、人才近1000人,投资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成长令人瞩目。
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展厅内,来自不同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济济一堂。
“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总书记有感而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是连接科研与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平台,立志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这样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湖北有5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如何让科创果实“落地生金”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湖北以改革解难题清障碍,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动力有效激发。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创新容错免责等改革,设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大力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元投资基金群,为每个重点产业配套一只100亿元的投资基金,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7.7%、31.1%。
通过营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湖北不断以创新生态的阳光雨露,催生科技创新的拔节生长。
创新之变,源自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创新突围,源自创新生态的全面形成。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幅全国第三,研发强度提高0.19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
五年砥砺,五年跨越。荆楚大地活力涌动,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湖北最鲜明的标识、最强劲的旋律、最澎湃的动能。
锚定目标、突出重点、聚力攻坚,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湖北科创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上一篇:滚塑箱的适用范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