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叶波
2025年杭州数贸会“数智未来主题”展厅内,摩尔线程紧邻杭州“六小龙”,占据核心C位。这是该企业第二次参展。据摩尔线程工作人员介绍,从现场反馈看,专业观众交流频次、普通参观者驻足时长均较往年有明显提升。
而在这两天,摩尔线程也因“闪电过会”在资本市场频频刷屏。9月26日,上交所官网披露,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首发上市获通过,从受理到过会仅用不足3个月。
作为成立仅五年的国产GPU企业,有什么来头?
2025数贸会 潮新闻记者 俞叶波/摄
业内公认“潜力股”
创始人系英伟达原全球副总裁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便实现技术突破、产品落地并冲击科创板上市,实属鲜见。
不过,摩尔线程的“出身”与技术积累本就自带“高起点”:2020年6月,由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的张建中牵头创立;2021年底,仅用一年半便研制出首颗国产全功能GPU芯片,凭借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实现多项突破;2024年4月,入选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名单,成行业公认的“潜力股”。
在全球独立GPU市场,英伟达以88%的份额形成垄断,其中AI智算领域的份额更是超过90%。而摩尔线程的“图形+AI”双修路线,是目前在功能上唯一可全面对标英伟达的国内GPU厂商,为行业提供了找到差异化突围路径的生存样本。
与专注AI算力的壁仞、聚焦服务器场景的沐曦不同,摩尔线程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功能GPU”的定位,其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实现了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的技术突破。
经过五年发展,摩尔线程已成功量产五颗芯片,推出四代GPU架构和智能SoC,构建起覆盖AI智算、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的产品矩阵,并实现了“云-边-端”全栈AI产品线的布局。
在AI智算领域,2023年其牵头打造的全国产千卡千亿参数模型训练平台“夸娥智算中心”正式投用;2024年,该平台升级至万卡规模,可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流程训练;2025年,公司进一步提出“AI工厂”理念,将智算能力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结合,推动AI从“技术”向“产业工具”转型。在图形计算领域,2022年其推出国内首款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及DirectX 11/12的游戏显卡,成功流畅运行《黑神话:悟空》《原神》等国产3A大作,填补了国产GPU 在消费级游戏市场的空白。
截至2025年6月,摩尔线程已获得授权专利514项,在国内GPU企业中排名领先,被市场称作“中国英伟达”。
MCCX D800X2服务器 潮新闻记者俞叶波/摄
“88天”过会创纪录
背后投资方阵容豪华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IPO审核速度往往是其技术含金量与产业价值的“试金石”,摩尔线程则用一组数据刷新了市场对芯片企业上市效率的认知。
今年6月3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摩尔线程科创板IPO申请;9月19日,上市委公告定于9月26日审议其首发事项;9月26日,公司顺利过会。
从受理到过会仅耗时88天,这一速度不仅诞下近年国产芯片企业IPO的最快纪录,也让摩尔线程距离“国产GPU第一股”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恰逢科创板“1+6”改革落地百天,改革通过优化审核流程、聚焦核心技术等举措,为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硬科技企业开辟了“快速审核通道”,而摩尔线程正是这一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在市场方面,GPU产业素有“吞金兽”之称,从芯片设计、流片到生态搭建,每一步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2022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研发费用合计43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4亿。而根据最新版招股书,摩尔线程此次IPO拟募资80亿元,且全部投向核心技术研发和下一代芯片。
这一募资规模远超同行。此前沐曦、壁仞等国产GPU企业的单次融资规模多在30亿元-50亿元区间。
即便“高强度研发”仍在持续,资本市场对摩尔线程的信心却丝毫未减。梳理其股东名单可见,背后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深创投、腾讯投资、字节跳动、红杉中国、上海国盛资本等60多家国资、互联网巨头、知名VC与上市公司。
究其根本,投资人的信任不仅源于企业的技术积累,更来自对国产GPU赛道未来潜力的坚定看好。
摩尔线程在数贸会亮相 潮新闻记者 俞叶波/摄
光环下亦是考验
“中国英伟达”之路刚刚开始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智算GPU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80亿元,其中GPU硬件占比超过60%,市场空间庞大。
更关键的是,国产GPU正迎来“加速替代”期,未来五年,国产芯片在智算GPU市场的增速将超过56.7%,远超行业整体增速。而摩尔线程已率先尝到市场红利:目前其信创领域订单占比已达40%,中国移动、阿里云等头部客户的采购量持续增长。
尽管站在风口之上,但摩尔线程距离真正成为“中国英伟达”,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技术上,其最新“平湖”架构GPU虽对标英伟达H100,但制程较英伟达3nm 落后一代,MUSA开发者数量也远不及CUDA生态的600万量级。
其次是持续亏损的财务压力。GPU产业的“投入期长、回报慢”特性,决定了企业需要承受长期亏损。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实现营收7.02 亿元,净亏损仍达2.71亿元,累计亏损额已超50亿元。
最后,英伟达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特供版”GPU(如H20)虽在性能上有所限制,但凭借成熟的CUDA生态,仍占据着主流市场份额;内部来看,国产GPU赛道已进入“群雄逐鹿”阶段,壁仞、沐曦、登临等企业分别在AI算力、服务器场景、边缘计算等领域形成优势,同质化竞争加剧。
按照计划,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最早将在2027年实现盈利。“中国英伟达”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