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董猛
“你种田,我服务。”这句口头禅,钟祥市春源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朱小林重复了30多年。
1989年,20岁的朱小林从钟祥农校毕业,便到长滩镇农技站报到。彼时的农村,农民还靠“一把锄头一袋种”过日子。在镇农技站的15年里,他走遍全镇37个村,笔记本上记满农户的痛点:“王婶家买不起插秧机”“李叔的稻子卖不上价”。那时,他心里便种了“农业生产托管”的种子,2012年写下《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构想》,纸页上还沾着泥点子。
2014年春,朱小林成立春源合作社。他在先锋村提出“托管”时,老农们听了直摇头:“我种了一辈子地,还用你教?”朱小林不气不馁,带着团队住在村里,愣是让20亩试验田亩产高出散户100多斤。秋收时,一位老农抓着朱小林的手说:“明年我家的田都交给你!”
如今,合作社已经“由一变五”,升级为联合社,探索建立起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联合社的“十统一”服务已成标杆:统一防植保,8架无人机3 天可完成万亩作业;统一秸秆还田,54台专用机械让秸秆变“绿肥”;统一烘干仓储,1.5万吨粮库解决“晒粮难”……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加入托管的农户劳动强度降低70%,种田收入反增40%。“春源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服务面积从2015 年的800亩扩展到12万亩。
在春源联合社的农机大院,价值1700万元的“硬核装备”令人震撼:智能育秧中心,108个标准大棚采用无纺布替代农膜,每年减少20 吨白色污染;“5G+无人机”系统,极飞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可精准识别病虫害;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2 组低温烘干机确保稻谷品质,每吨减损150元。
金秋时节,朱小林站在粮库顶楼眺望田野,目之所及,稻浪翻滚。远处,无人机的嗡鸣与收割机的轰响交织成丰收乐章;近处,刚烘干的新稻泛着琥珀色光泽,一切都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