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吸管搭建塔台。
清新区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上,高中组选手在拼装模型。
学生参与打气筒喷泉实验。
儿童参加科技节游园探索活动。
学生通过磁悬浮地球仪,感受科学魅力。
初冬的暖阳洒在清新区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一架无人机正灵巧地穿梭于障碍物之间,做出悬停、翻转等精准动作;不远处的“空气炮”体验区,孩子一拍手,乳白色的空气涡环呼啸而出,隔空将目标物击倒。“太酷了!”孩子们兴奋地喊道,“原来科学这么好玩!”
这些生动场景,是清新区各校园科技节的缩影。没有高深难懂的术语,科学以可触摸、可感知的形式,融入孩子们的日常。这场始于课堂的变革,正通过一套名为“清新校园科技教育125”的系统工程,悄然改变着辖区学生的学习体验。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江绮雯
通讯员 朱沛森
多彩校园
在体验中激发科学热情
清新区第一小学的科技节现场,无人机大赛项目展示、科普表演、航模飞行表演等环节轮番上演,点燃了全场师生的热情。游园活动区域更是热闹非凡,3D打印、时光隧道、气悬球、静电跳球、空气炮等趣味十足的科技体验项目,吸引同学们排起长队踊跃参与。
“今天我和老师一起做了空气相关的科学实验,特别有趣!”学生王文挥兴奋地分享道,“我才发现科学其实离生活很近。”他的同学黄纪心也感慨地说:“开幕式上的航天表演太震撼了!游园活动里各种科学装置既神奇又有趣,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科技节是学校七大校园节庆活动之一,是常态化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清新区第一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打破‘科学只存在于课本’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清新区第三小学,科技节同样精彩纷呈。学校不仅组织了航空航天科普电影观看,还开展了DIY自制“天文望远镜”课例展示,举行了航空模型制作与飞行比赛。10月28日至31日,校园持续开放包括水火箭、无人机、VR眼镜、磁悬浮地球仪在内的26个科技体验项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技教育的春风也吹进了乡村校园。在禾云镇鱼坝学校,由清远市教育局、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局主办的“2025年清远市校园航空航天科普活动”为全校300余名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空航天探索之旅。活动中,老师们带来了《学习航空知识,放飞蓝天梦想》等专题科普课程,学生们亲手制作“马克思号”与“冯如号”飞机模型,在拼装与调试中感受飞行器的构造与原理。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科技教育。”清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从城区到乡镇,清新区各学校的科技节已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形成体系
科创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的现场,来自清新区第六小学的陈诗烨和黄子恒正全神贯注地调试他们的参赛作品。经过激烈角逐,他们最终凭借出色的团队协作与技术创新,荣获一等奖。
“这次比赛能获得一等奖是团队协作的结果。”陈诗烨赛后分享道,“我负责上午的激光切割,我的队友负责下午的编程。”黄子恒也表示:“这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编程技术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也更默契了。”
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清新区精心构建的“清新校园科技教育125”体系的坚实支撑。该体系以“一节两赛五活动”为核心框架,包括每年一届校园科技节、实践与科技创新大赛以及五类贯穿全年的特色活动。2024年,这一体系覆盖了全区80%以上的学校,累计吸引6.7万名学生参与。
清新区第六小学的实践是这一体系的生动例证。该校秉持“普及与特色并重”的科技教育理念,着力打造“清合智造”特色品牌。“我们通过科技社团活动夯实基础,以各级竞赛为实践平台,开设编程、机器人等分层进阶课程。”该校负责人介绍,“实施‘过程+增值+成果’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创能力。”
为确保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清新区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积极争取民盟、广州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等多方资源,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共建了“青少年航海科普基地”“轨道交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五大省级基地。当前,全区已建成8所科技馆(室),其中2所获评“粤东西北农村中小学校科学馆(室)”。
完善的体系建设和资源保障结出了丰硕成果。2025年,清新区累计开展编程、机器人、创意制造、无人机等中小学科技老师培训4期,培训科技辅导员300人次;无人机、机器人等项目在清远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获国家级层次奖励5项、省一等奖13个,省级以上荣誉43个、市级265个。
从校园科技节的欢声笑语,到各项大赛的累累硕果,清新区通过系统的“125”科技教育体系,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清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成绩是清新区科技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未来,清新区将继续以“清新校园科技教育125”品牌活动为核心,持续深化培训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和资源覆盖的扩大,清新区正在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朝着建设教育强区、打造幸福教育的目标稳步前进。
■一线实践
清新区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举行
160支队伍
玩转“木牛流马”
日前,清远市清新区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在清新区第三中学举行。来自全区41所学校的160支队伍、共计320名学生齐聚一堂,在“木牛流马”的主题下展开激烈角逐。
据悉,此次比赛由清远市科协指导,清新区科协、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共青团清新区委联合主办。赛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参赛选手充分运用杠杆原理,结合现代工具,现场完成木牛流马模型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并测试模型的运行能力。
比赛按学段分为三个组别,各具特色。小学组以“风驰电掣——木牛流马电力赛”为题,要求选手现场制作由电池电机驱动的木牛流马模型,在规定跑道上完成竞速任务。初中组开展“大步流星——木牛流马逆风赛”,选手需利用电吹风机模拟逆风环境,制作模型在限时内逆风前行。高中组聚焦“日行千里——木牛流马负重赛”,在逆风基础上增加负重挑战,要求模型承载指定重量完成赛道任务。
比赛现场,选手分工协作、争分夺秒。清新区第三中学参赛学生易灿灿表示,比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和队友一起努力争取的过程。“完成一件作品需要每位队友的共同参与,让我深刻体会到团结的力量。”
比赛最终评选出小学组一等奖13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4名;初中组一等奖8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29名;高中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镇马岳小学陈可、陈妍钰,太平镇中心小学陈芷瑶、谢梓航,清新区实验学校姚承恩、潘智,太平镇初级中学叶建辉、谢文锋,以及清新区第一中学林嘉明、柳向晴、曾炜铖、林进等优秀选手,凭借出色表现,将代表清新区参加文搏杯第十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
本届赛事充分展示了清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丰硕成果,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清新区第一幼儿园举办首届科技节
小小探索家
AI创未来
11月12日,清新区第一幼儿园成功举办首届“小小探索家,AI创未来”科技节活动。课题专家、幼儿园师生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在沉浸式科技体验中共同开启幼儿科学启蒙的奇妙旅程。
活动现场,变形金刚“大黄蜂”的趣味表演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小朋友们兴奋地跟着舞动。在备受期待的“爆炸实验室”环节,“空气炮发射”“掌心火焰”“液氮大爆炸”等系列互动实验轮番上演,让孩子们在惊叹声中直观感受科学魅力。
当天下午,孩子们还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了科技节游园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对科技的好奇心。“幼儿园从儿童视角出发,用专业、有趣的设计把抽象的‘科技’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乐趣,为孩子们带来了意义非凡的科学启蒙。”家长代表廖彩仪为活动点赞。
清新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林欣淇介绍,此次科技节依托园本“七彩阳光S-E-N科学课程”设计,并与市级课题《AI赋能下促进幼儿前书写核心经验获得的实践研究》相结合。活动旨在通过“玩中学、学中乐”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锻炼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养成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本版统筹 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