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通讯员 熊文嘉 张鹏 冯益 蔡喆超 李牧子睿 段梦梦 视频 黄成 莫可
“发生事故不到3分钟便可抵达现场,这在过去靠交警的双腿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在南三环等交通要道,一旦发生小型刮擦事故,无人机可快速抵达,避免一点瘫痪、全线受阻的连锁拥堵。
从固定无人机巢到红外热成像,从自动巡航到空中喊话,武汉交警的无人机战队正重塑城市交通管理的方式。这些全天候值守的“空中鹰眼”,不再只是“会飞的摄像头”,而是集数据链路、算法模型和勤务机制革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标志着武汉交通管理正式进入“空地一体”的立体化时代。
立体化指挥体系:双引擎架构构建低空安全网
“武汉在全国首创‘三维高精度地图+交管业务双引擎’架构,武汉交警则与之结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无人机交通管理体系。”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工程师段梦梦介绍。武汉研发的“交警无人机飞控平台”采用“低空空域时空信息网格”数据,将300米以下的空域进行立体网格化剖分,通过对格网的适飞性进行计算,构建了一张空中导航地图,辅助无人机100%安全穿行。
武汉采用“固定式无人机机场+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的方式,形成无人机规模化、体系化的整体集团作战。目前武汉市已部署129台无人机巢,基本实现全域覆盖。这套系统使得指挥中心在接到事故报案后,可直接在平台上选取就近机库,无人机能够摆脱道路限制,直线飞行至事故现场,大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精准执法与高效处置: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
在武汉武昌区,瓜果车占道经营曾是交通管理中的难点。8月23日16时40分,通过视频巡查发现星海路紫沙路口有辆瓜果车占用机动车道进行售卖,且停在右转车道上,存在安全隐患。
大队指挥室立即通知派警前往处置,并同步启动附近“机巢”,指挥无人机在路口悬停摄录违法行为。通过喊话器不间断喊话驱离占道车辆,两分钟后,两台占道车辆均被劝离,快速消除了安全隐患。像这样通过无人机开展的劝离工作成功率高达80%。
在事故应急处置场景里,无人机从接到指令到抵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平均在5.1分钟,而传统地面救援力量抵达现场平均需要14.3分钟,时间缩短了66%。
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民警介绍,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交通违法行为,包括实线变道、超速、占用应急车道等。应急车道占用行为识别距离扩展至800米范围,取证后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满足对电子证据的要求。
全时空覆盖能力:从偏远地区到夜间执法
“相较于城区,无人机更适配于偏远地区,可以填补很大一部分治理空白。”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李碧熙表示。
在未来三路与一条无名路上,靠近长江存储发生了一起翻车事故。由于事发地比较偏僻,没有道路监控,正常情况下难以掌握现场情况。无人机接到指令后,迅速飞到现场,并将事故现场情况实时回传,让指挥中心全面了解情况,最后指挥现场警力开展了精准处置。
夜间视线不佳环境下的执法工作同样取得了突破。段梦梦工程师介绍:“无人机夜间作业的核心技术支撑是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车辆发动机、人员体表等目标的红外辐射(热源),无人机将不可见的热量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热力图谱,突破夜间低光、无路灯、浓雾等弱视觉环境的成像局限。
该技术不仅能清晰区分路面、车辆、行人等目标的轮廓,还可通过热力强度差异辅助判断车辆是否处于运行状态,为夜间违法识别、故障车定位、突发情况下人员搜救等提供精准的图像依据。
多场景深度融合:从高速管理到施工监管
在高速施工路段监管中,无人机展现了多方面应用价值。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中队长冯涛介绍,无人机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交通组织监管、施工人员监管、机械设备监管、周边环境安全监管四个方面。
无人机能够定期航拍施工区域,实时收集施工影像资料,精准掌握养护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可以快速识别施工区域内各类警告标志牌是否按规定设置,安全隔离设施是否完整连续。
传统的施工监管在夜间往往存在盲区,而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技术和红外传感器能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实现不间断监管。通过热成像技术,无人机还能够检测施工区域的温度异常,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施工路段的交通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从城区主干道到偏远无名路段,从白天高峰到深夜凌晨,武汉交警的无人机战队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空天地”一体网。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从平面巡查到立体防控,这些“空中鹰眼”正成为武汉交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力量,展现出科技强警在实战化应用中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