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网络餐饮服务主体责任发布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注“堂食”或“无堂食”标识的要求。目前,各大主流外卖平台已陆续上线相关标识。这是网络餐饮规范化管理迈出的积极一步,但要从“有标识”走向“可信任”,仍需平台压实审核责任、监管部门统一标准并加强监督,共同构筑透明、安全的餐饮消费环境。
“堂食标识”的推出保障了消费者应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推动线上餐饮行业规范化、透明化。过去,点外卖就像“开盲盒”,仅凭几张经过处理的菜品图片和用户评价,消费者无法确定商家是正规餐厅还是“小作坊”,这不仅影响消费体验,也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通常,可堂食的餐厅,其厨房卫生、消防设施等需经受更严格的审核与堂食顾客的即时监督,因此,堂食与否也是消费者对商家综合经营状况与食品安全水平的隐形要求。推出“堂食”标志,正是网络餐饮走向“线上+线下”规范管理的重要一步,消费者在点外卖时能通过标志间接判断商家相关情况,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也是推动线上餐饮业态向实体化、透明化转型的关键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另一面,是对合规商家的正向激励。“堂食标识”带来的“流量权益”,能鼓励有实体店面的正规商家主动展示自身优势,打造“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竞争环境。规范经营的实体餐饮商家能够通过“堂食标识”的信誉标签,在众多外卖商家中被消费者优先选择,其本质上是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对合规经营者的赋能。长此以往,外卖市场竞争的焦点将向食品安全、服务质量与就餐环境等核心要素倾斜,驱动线上餐饮产业链条向更高标准看齐,不断提升网络餐饮的整体品质与服务水准,为营造更加清朗、健康的餐饮营商环境注入持续动力。
然而,现有认证标准“各自为政”,面临着认证标准不一、覆盖面不全、执行尺度各异等问题。有些实际可堂食的商家未在外卖平台进行标注,还有同一家饭店在不同外卖平台上的标识不一致的情况,“无堂食”标识更是普遍缺失。这暴露出平台在主体责任落实上尚存差距,还需统一、有效的外部监督。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清晰、统一、可操作的认证标准与管理规范,明确“堂食”的界定尺度,并为“无堂食”标识的落地设定明确时间节点。同时,对平台审核不严、商家虚假标注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以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为标识信息“保驾护航”,推动外卖平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扛起审核主体责任,优化认证流程,确保信息的动态更新与真实可靠。唯有监管的“指挥棒”与平台的“操作杆”同向发力,才能让这小小的标识真正承载起消费者厚重的信任。
“堂食标识”打破了外卖行业的信息壁垒,是对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的回应,更是构建线上餐饮行业社会共治格局的良好开端。以“堂食标识”打破外卖“盲盒”现状,在标识的“真实性”上久久为功,方能筑牢线上餐饮的安全防线,让便捷与安心,同时抵达千家万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秋晓(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