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上实训课 学校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王永胜 刘玉琴 通讯员 亓志学 陈冲 王有农
开栏的话:
又到一年就业季。一度被贴上“冷门”标签的专业,如今正悄然反转——有的毕业生遭企业争抢,有的薪资直追热门领域。这份“冷”与“热”的切换,藏着就业市场的新机遇,也伴着新挑战。即日起,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冷’专业迎来‘热’就业”栏目,聚焦背后的逻辑与故事,解锁就业新视角。
“完蛋啦,我要去当空调维修工了。”今年6月参加高考的女生杨千羽,原本报考的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类专业,在得知自己被调剂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后,她跟母亲哀叹。但仅仅开学一个多月,她再跟母亲打电话却喜笑颜开,“专业前景不错,很多学长学姐工作不久,就月薪上万元。”
极目新闻记者从《2024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了解到,近年来,高职院校平均薪酬最高的专业中,空调工程技术相关专业上榜,远超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但鲜为人知的是,长期以来,这个专业招生十分困难。
“调剂生”高达七成
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自2001年首次招生以来,所招学生中“调剂生”占比常年维持在七成左右。
“今年我们招了69名学生,又是类似情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黄丽介绍,主要是很多考生没听说过这个专业,或觉得它土气,“乍一看都以为是修空调的。”
黄丽接着说,这个专业其实很火,它的课程涉及供热、通风、空调、制冷等近十个不同种类,从集中供热到中央空调,从医院手术室的高标准洁净环境、通风系统,再到数据中心、印刷车间、汽车船舶的特定温湿度控制,都需要这个专业的技术支撑,市场需求很大。培养学生时,专业通过“2.5年理论学习+0.5年实训”的培养模式,使毕业后可以进入船舶配套空调企业、格力/TCL等传统空调企业,以及新兴的智慧运维智慧物业公司,从事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监测与节能改造等工作,统计显示学生毕业三年以上的月均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
因此,这个招生时的“冷”专业在学生入校后就“热”了。“新生入学后都有机会申请转专业,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很少有人申请转出,近三年更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转专业的需求。”黄丽说,2026届毕业生共37人,目前大部分已被企业预订,近期学校还将举办大型双选会,还有好几家联系紧密的空调企业在预约,说要来碰碰运气。
临近专业也被“抢”
“我校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在校生260人,今年新生89人。有省内的,也有不少来自宁夏、内蒙古、海南等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负责人祁小波介绍,该专业毕业生则遍布在武汉地区70%以上的制冷空调工程公司及设备制造企业,2023届毕业生起薪平均水平为6800元,每年都有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不少人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的中央空调、上海世博会非洲馆等馆的中央空调、中国核电站制冷系统运行管理等大型工程项目。
该专业2004级毕业生张明境目前是TCL空调武汉智能制造基地中层管理人员,她在读大一时从电气化专业转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当时有室友是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我才知道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也适合女生。很多学姐毕业后能做技术岗,也能做设计、管理等。”她说。
在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很多企业“抢不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60多名毕业生,转而瞄准了有相关性的建筑设备技术、机电一体化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该校智能建造与设计学院院长刘兵介绍,每年企业发来的招聘需求人数大约是学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人数的4倍,很多企业甚至提前一年就开始预订实习生,在学生实习期间就锁定需要招聘的人才。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国和消费市场,并呈现快速增长。据中国制冷学会统计,目前全国仅有39所高职院校开设空调工程技术相关专业,其中湖北省内3所,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以湖北省为例,制冷空调上下游企业每年需要5000名左右新进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省内职业院校每年仅能提供500名左右相关专业毕业生。
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李洪渠教授认为,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这既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配度,也要求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前我们国家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人们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以前是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需求,现在是岗位能否适应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薪酬不再是年轻人择业最重要的指标。”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马丹教授建议,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辅导,让技能人才与技术岗位“双向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