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志愿军老兵拍照片
家属观看志愿军老兵照片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包晓霁 陈凯 常梦星
全连打到仅剩两人,他们依然守住了阵地。三次立功的背后,是三次负伤,有的伤疤陪伴了他大半生。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众多湖北青年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极目新闻记录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瞬间,同时采访了部分湖北抗美援朝老兵,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也记录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他们的关爱。75年前,年轻的他们从湖北出发,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75年后,一样年轻的他们从湖北出发,迎接抗美援朝的英烈。让我们共同铭记抗美援朝的那些英雄。
来自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兵 空降兵迎接烈士遗骸回国
9月12日上午,在沈阳桃仙机场,许多人翘首以盼,迎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人群中,两名空军官兵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举起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的“模范空降兵连”连旗。
他们是该连的官兵代表刘金池和张艺濒,这也是空降兵驻鄂部队首次参与迎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抵达沈阳后,刘金池和张艺濒第一时间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向长眠在这里的黄继光老班长报告。他们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闪亮的党员徽章。
一个特殊心愿,在黄继光烈士的墓前达成。注目、敬礼、俯身献上一捧菊花。张艺濒从怀中掏出一枚党员徽章,郑重地放在烈士墓碑前。阳光穿过层叠的枝丫,照亮徽章,也照亮沉默的石碑。
在73年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壮烈牺牲。战友们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敌人的阵地。
“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战斗打响前,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下誓言。但是,他还来不及戴上党徽,就倒在了胜利的黎明到来之前。战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志愿,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志愿军总部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英雄离开后,其所在班被命名为“黄继光班”,所在连队先后被授予“空降兵模范六连”“抗洪抢险先锋连”“黄继光英雄连”荣誉称号,2013年,习近平主席签署命令,授予该连“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这一次,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官兵受邀参加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特意带来这枚党员徽章,弥补老班长的遗憾,也替英雄接战友“回家”。
用镜头记录老兵风采 十堰为他们拍摄纪念照
9月24日,家住十堰市张湾区东岳路84号的抗美援朝老兵束光力抚摸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送来的精美照片,爱不释手。和束光力一样,该区数十位抗美援朝老兵近期都收到了这份暖心的礼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为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用镜头为抗美援朝老兵定格珍贵记忆,从今年6月初开始,十堰市张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组织开展了“光影留念·致敬老兵”活动,精心为全区抗美援朝老兵拍摄纪念照。在近两个月的拍摄中,工作人员提供周到服务,专业团队细心捕捉老兵风采。许多老人穿上军装后依旧身姿挺拔,眼中闪烁着昔日的坚毅与自豪。
经过数月精心制作,全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干部们带着装裱精美的军装照,逐一上门,将这些承载着敬意与温暖的军装照亲手送至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手中。“感谢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我们,这份礼物太珍贵了!”“看到照片,就想起了当年的战友,想起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老兵们看到照片中自己的风采,感慨万千。
十堰市张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精神的洗礼,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该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部将更加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老兵,让尊崇之光照亮每一位老兵的心田,激励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战至2人仍固守阵地
立功证书记录志愿军故事
在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举办的“红色精神荆楚行”巡展现场,一张泛黄的立功证明书,记录了志愿军第50军在朝鲜的一次惨烈战斗。它的主人,是来自恩施市的95岁志愿军老兵谭珍祥。
1948年10月17日,谭珍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67师。该师番号被撤销后,编入第149师446团。1950年10月25日,谭珍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第三次战役全面爆发时,第50军也参与其中。谭珍祥所在的149师紧追敌人,遇上了英军29旅。这支部队是英军的王牌部队,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在朝鲜战场上,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在那场战斗中,149师官兵无一人退缩。因缺乏反坦克武器,战士们先以机枪、冲锋枪、步枪等火力驱离坦克上的敌军步兵,随后由爆破组使用炸药包、爆破筒等打坦克,部分战士甚至手持手榴弹,以血肉之躯与敌军坦克展开搏斗。最终,英军29旅就这样被我军全歼。
在谭珍祥捐献的这张立功证明书上,清晰地记载着谭珍祥立大功的经历:固守中隶谷阵地战中,他英勇顽强,和同志一起打退敌人八百余人的八次冲锋。阵地上仅剩二人仍机动灵活,收集手榴弹,坚持战斗,固守了阵地,立大功一次。
2024年11月,谭珍祥把自己的立功证明书、勋章证书、军功章、纪念章捐献给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这也是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征集到的首套“红色传家宝”。
三次立功三次负伤
92岁老兵获得3枚军功章
在孝感市应城市城中街道月圆社区,92岁的志愿军老兵宋世祥谈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口气很是轻松:“立了三个小功,也负了三次伤,这算不了什么。”但这平淡讲述的背后,是陪了他大半辈子的伤疤。
出生于1933年4月的宋世祥,于1951年3月在应城老家应征入伍,同年6月,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3师,随军奔赴前线。在抵御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宋世祥腿部被炮弹炸伤,他强忍剧痛包扎伤口后,继续参战。但表皮伤口在艰苦环境下反复溃烂、结痂,在他的腿部留下了半截坚硬发黑的伤疤。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北汉江以东的朝鲜人民军作战,共毙伤俘敌军7.9万余人,迫使美方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战役结束后,18岁的宋世祥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军功章。
1952年,宋世祥所在的第68军转入防御作战,他被任命为班长,带领11名战士在上甘岭一线日夜坚守阵地。在这场拉锯战中,宋世祥的脸部被敌军炮弹弹片炸伤,但他和战友顽强作战,牢牢守住了572.4高地和949.2高地。此役结束后,宋世祥所在班获得集体奖励,他本人也荣获入朝后的第二枚军功章。
1953年7月,宋世祥所在的第68军参加了朝鲜战场上著名的金城战役。已升任侦察排长的宋世祥,常常扛着百余斤重物跋涉百余里山路。攻入敌人阵地的宋世祥,在战斗中左大腿被手榴弹炸伤,皮肉被炸掉,髋骨外露,这是他入朝作战3年来第三次负伤,也是他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战斗结束后,宋世祥获得了入朝作战的第三枚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