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征十号火箭完成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标志着火箭初样研制取得阶段性突破,二十二年前,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五号直冲云霄,中国航天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单艘飞船到空间站常态化运行,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既闪耀着科技攻关的智慧光芒,更镌刻着航天精神中闪烁的“严慎细实、清正廉洁”的耀眼光芒。在全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中,广大航天人用忠诚与担当书写的奋斗史诗,正是我们砥砺初心、永葆清廉的生动教材。
航天精神蕴含党风廉政建设的精神密码,是砥砺初心使命的“红色引擎”。航天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化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行动自觉,与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的“忠诚干净担当”高度契合。从钱学森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发出“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铿锵发问,以赤诚之心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坚守科研底线不谋私利;到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时,作出“对几十万个元器件安全负责”的郑重承诺,将责任与廉洁贯穿工程始终;再到杨利伟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面对太空未知风险“一动不动、坚守岗位”的坚定执着,以纪律意识诠释党员担当。这些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航天精神“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内核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航天事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对廉政建设具有“零容忍”的底线要求。航天任务事关国家荣誉与人员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经不起丝毫腐败,这种特殊性使其成为践行党风廉政建设“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理念的典范。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提出的“归零”制度,要求对每一个问题从源头查找、对每一处隐患彻底杜绝,“绝对不能让航天员出事”的底线思维,正是对廉政建设中“抓早抓小、防患未然”要求的生动实践。航天科学家赵瑞安在负责某型号火箭燃料系统研发时,曾发现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存在微小质量偏差,即便供应商以“不影响整体性能”为由请求通融,他仍坚持启动“归零”流程,不仅要求供应商全部返工,还主动上报问题、完善采购监督机制,避免了潜在风险。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二十号,中国航天从未发生过因廉政问题导致的任务风险,这正是一代代航天人把“清廉”二字融入血脉,将“责任”二字扛在肩头的必然结果。
航天实践彰显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活样本”。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科技创新史,也是一部从严管党治党、深化廉政建设的实践史,其制度设计与管理流程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载人航天工程涉及全国数千家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资金投入大、技术密集度高、产业链条长,廉政风险点多面广。为此,航天系统构建了“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完整体系,财政部与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制定《载人航天工程经费管理规定》《载人航天工程引进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核心制度,在项目审批环节,设置多部门交叉审核机制;在资金使用环节,实行全程动态监控与审计;在人员管理环节,建立廉洁承诺与考核评价制度。这种做法与党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高度一致,为当前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助力从源头上杜绝腐败问题。
以航天精神赋能党风廉政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以航天精神引领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天问一号”探测器团队曾直面深空探测的多重“生死考验”,火星与地球最远距离达4亿公里,器地通信时延长达20分钟,针对核心难题,团队实施“靶向技术攻坚”,突破技术极限,实现4亿公里外的“火星制动”与通信奇迹。我们应借鉴航天人攻坚克难的劲头,在廉政建设中主动作为,针对风险点精准施策,提升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成效;以航天精神培育“清廉”之风,学习航天人披荆斩棘、默默坚守的品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将其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能以清廉之风凝聚奋进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星河璀璨,廉风浩荡。在航天事业迈向深空、逐梦苍穹的新时代征程中,我们要以钱学森“赤诚报国不谋私”的纯粹,以赵瑞安“零容忍守底线”的坚定,以航天人“严慎细实筑根基”的执着,共同构筑清正廉洁的坚固防线。让廉洁之花在科技报国的土壤中绚丽绽放,将航天人的清廉本色融入强国建设的壮阔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正气与奋进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雅雯(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