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趁这棵树还没有壮大,能挪开就最好。”一棵树挡住了人行道,深圳热心市民拍下视频传到社交平台。第二天,挡路的树就消失了。
最近,这位市民走红网络,他每天带着卷尺走在街上,专挑公共设施的“小毛病”,井盖隐患、设施损坏、危墙危路……而发布视频后,相关部门总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解决。如此完美的“双向奔赴”,令网友纷纷感叹:“不愧是深圳速度!不愧是‘多管局局长’!”
如今,各地多少都有些道路破损、井盖凸翘,维护者、管理者未必不知情。不过,修修补补太麻烦,又不能创造明显的价值,还得长年累月坚持,抓长抓常不容易。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真抓实干,群众的目光就投向哪里,呼声就涌向哪里。
人民是城市的直接居住者,对好坏有着最切身的感受,最有发言权。在日益复杂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中,市民提出的意见,应该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须知群众的“牢骚”“吐槽”,虽不悦耳,却指明了治理方向。不回避、不推诿,主动关注、快速整改,是一种大气的治理心态,能发挥互联网在公共治理中的有效潜能。为此投入资源、优化流程、建立机制,及时为民众排忧解难,更是一种科学的治理定位,有助于释放出开放、民主、求实的信号。
目前“卷尺哥”所反馈的,大多还只是路面、井盖、路牌等“小问题”。要发挥更多“卷尺哥”的力量,不仅要鼓励大家发现更多细节问题,也要拓展到教育、医疗、安全、卫生等多领域、深层次的治理议题中。这就需要构建更多元、更可持续的群众意见响应机制。“@深圳-民意速办”“浙里办”“鄂汇办”等平台,都是将群众意见“装进一个篮子里”的有效举措。让每个声音都有回响、每个诉求都有落实,真正把民意转化为治理行动,才能赋予城市治理体系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