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在“十四五”期间,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推动省际协同与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其中,鄂湘赣三省实现九大类社保事项通办,看似是民生领域的“小进步”,却折射出区域协同从“硬联通”到“软对接”的深层变革,彰显了湖北以民生温度夯实发展根基的“支点”逻辑。
社保通办,通的不仅是业务,更是民心,民生“小事”正在打通区域协同“最后一公里”。过去,在湖北工作的湖南人办理社保转移,或在江西养老的湖北老人进行养老金认证,往往需要往返奔波,耗时费力。如今,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政务服务打破行政壁垒,让“跨省生活”变得简单。这一变化背后,是鄂湘赣三地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与此同时,民生协同的网络还在不断延伸。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周末游”“高铁环线游”蓬勃发展,鄂湘赣“邻里圈”逐渐变为“生活圈”。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更增强了区域认同感,为人才流动、产业协作奠定了社会基础。
区域协同,既需要民生的“软对接”,也离不开基础设施与创新的“硬支撑”。在湖北,沿江高铁汉宜段、襄荆高铁即将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形成“1小时高铁圈”;鄂州花湖机场投用,进一步强化了枢纽能级。这些重大工程与汉湘桂运河、呼南高铁宜常段等省际项目协同推进,共同构建起“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创新领域,鄂湘赣创新联盟合作常态化,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武汉“光谷”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跨入万亿级,与十堰、襄阳的汽车产业集群,宜昌、荆州的磷化工产业集群形成联动。武汉、长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的产业协作不断深化,“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速成型。硬件联通与软件创新“双轮驱动”,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既注重省内发展,也积极拓展内外联动。对内,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破解了省际边缘区域的发展瓶颈;对外,依托京广、京九、沿江等国家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湖北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科创飞地”,深圳科技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武汉高校院所成果在东莞转化生产;借力华创会、楚商大会等平台,三省联合开展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储能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具战略意义的举措是,鄂湘赣三省正携手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武汉阳逻港与岳阳城陵矶港实施“组合港”通关模式,企业通关成本降低30%;依托中欧班列、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通道,鄂湘赣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中部地区更大的开放蓝图正在徐徐铺展。
从社保卡的跨省通办到中欧班列的鸣笛启程,从“邻里圈”的温馨互动到“发展圈”的深度融合,鄂湘赣三省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唯有打破行政藩篱,才能释放区域协同的巨大潜能。当民生温度转化为发展动能,当省际合作升华为共赢格局,这片热土正以抱团发展的澎湃活力,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彩篇章。展望未来,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湖北为支点的中部地区必将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商务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