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国家对那些在革命战争中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进行了授衔。军衔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元帅为最高军衔。将官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为大将,最低为少将;校官也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为大校,最低为少校。
根据统计,1955年获得将官军衔的开国将军约有一千多人。这些将军不仅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授予军衔的标准主要依靠三大因素:革命贡献、战功和革命资历。如果一个将领符合这些标准并且在全军中表现突出,他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军衔。达到元帅标准的人便授予元帅军衔;如果革命贡献大,战功显赫,但资历一般,通常会授予大将军衔。粟裕就是这样一位例子,他有元帅级别的战功,却因为某些原因未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人们公认的“军衔授低的开国将军”。
除了粟裕外,还有三位将军的军衔也被普遍认为授得过低。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第一位是尹先炳。他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战将,因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参与渡江战役,解放江浙,进军西南并解放贵州,消灭了宋希濂兵团,为西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显著功勋。按理来说,像尹先炳这样的将领,特别是他还参与了抗美援朝,获得中将军衔是完全合理的。但最终尹先炳仅获得大校军衔,原因主要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犯了一些个人生活上的错误,影响了他的军衔评定。
第二位是萧克。萧克在1955年获得了上将军衔,是新中国的第一位上将。然而,他的军衔被认为较低。原因之一是,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而在1955年与他同职位的将领,大多获得了元帅军衔。比如与他同期的王树声获得了大将军衔,而在抗战期间,他与聂荣臻、徐向前等人同为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而这些人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因此,萧克获得上将军衔显得有些不够。萧克未能获得更高军衔的原因包括他是从中央红军转入红二方面军,无法代表红二方面军的革命利益,因此未能争取大将军衔。此外,萧克在关键时刻站错了队,影响了他之后的晋升机会。最重要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未像聂荣臻或徐向前一样,担任关键的野战军司令,未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
第三位是贺晋年。贺晋年来自陕北红军,是陕北红军的重要骨干之一。陕北红军的创建者刘志丹和谢子长早已为革命事业牺牲,见证革命胜利的还有高岗、阎红彦以及贺晋年。虽然高岗在1954年逝世,阎红彦离开了军队担任地方建设工作,但贺晋年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完全有资格获得上将军衔。然而,他最终只获得了少将军衔。主要原因是他在“高饶事件”中受到了牵连,政治上的波动影响了他的晋升。
这些将军的军衔授低,往往不仅与他们的战功、资历有关,还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