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畅、通讯员王域洋)“困扰企业多时的资金短板解决了。”9月28日,位于武汉市汉南区的某环保企业生产线昼夜开启,产销两旺。其生产的含有多项专利的废气排放过滤设备供不应求,出口到欧洲多个国家。
“王总,银行又拒绝了我们的贷款申请,还是因为之前那个涉诉案件。”不久前,财务部门的汇报让汉南区某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王某倍感无奈。原来,一件早已履行完毕的劳务责任纠纷案,现在却成为企业融资路上的“绊脚石”。
下半年来,这家公司正在加紧完成一批出口德国的环保产品订单。这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试生产期间就获得8000万元订单,却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时刻遭遇融资难题。
2025年9月,该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风控系统显示企业存在涉诉记录。尽管案件已调解结案多月,银行仍以“存在潜在信用风险”为由拒绝了贷款申请。
这并非个例,多家中小微企业都曾因存在涉诉涉执记录陷入融资困局。“金融机构往往只能看到涉诉记录,却无法了解案件具体情况。”汉南区人民法院湘口法庭副庭长李三鹏分析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采取保守策略,一些优质守信企业经常被误伤。”
“李庭长,我们公司的案件早就了结了,但这涉诉记录却成了融资‘拦路虎’。”王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法院电话。“别着急,我们来帮你想想办法,我院为涉诉涉执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服务的‘小切口’改革,应该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们尽最大努力来办理。”李三鹏法官通过办案系统核实情况后马上联系企业。汉南法院确认原告已收到调解协议约定的全部款项后,为该环保公司出具了《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
“这份说明函详细说明了案件性质、争议标的、履行情况等关键信息,可以帮助银行全面评估风险。”李三鹏法官解释说。 说明函发出后不久,王某激动地打来电话:“太感谢了!这份说明函简直就是‘及时雨’,金融机构非常认可,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难题,更为我们正了名。”
汉南法院据实开具《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这一“小切口”改革,正在释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能量”。截至目前,汉南法院已助力辖区企业成功获得银行贷款500万元,打破了因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