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湖北一举新增11位院士,创下历次增选人数最高纪录,使湖北两院院士总数突破90人,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这份“院士高产”的成绩单,不仅彰显了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的底蕴,更折射出荆楚大地以系统性生态培育顶尖人才的战略智慧。从唐辉明、刘泉声等地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到华中科技大学诞生的湖北首位外籍院士,这批新晋院士的学科分布覆盖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呈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攻关并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鲜明特色。其背后,正是湖北以科创生态“土壤肥力”成就人才“根深叶茂”的生动实践。
湖北的院士高产,首先源于其深厚的科教根基与人才梯队培育体系。湖北高校众多,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长期深耕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构建了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全链条人才孵化机制。例如,武汉大学此次新增3位院士,其测绘遥感、水利工程等学科已形成全球影响力;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光电子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为院士成长提供了学科支撑。更关键的是,湖北通过“北斗七星”成果转化机制,将实验室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仅“十四五”期间就有66%的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让科研人才“研有所用、用有所成”。
若仅有科教资源而无产业协同,院士成长便如无源之水。湖北的独特优势在于,以“尖刀工程”为代表的制度设计,彻底打通了从技术攻关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机制围绕一款“尖刀”产品,匹配牵头部门、示范场景、应用单位与投资机构,形成闭环支持。例如,院士团队揭榜挂帅的“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仅一年便推出劳动者、荆楚等系列机器人,迅速在武汉建成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此类项目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更让科学家在实战中锤炼能力、积累重大成果,为院士晋升铺就阶梯。
政策环境的“温度”同样不可或缺。湖北对院士的服务既体现于细节关怀,例如如省领导定期走访李德仁、马伟明、张祖勋、张勇传等院士,听取建言并解决实际困难;更体现在顶层设计上,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系统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省新建院士工作站7家、专家工作站155家,并创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融资资本,已发放贷款超十亿元。这种“保姆式”服务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生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创新。
院士高产的更深层逻辑,在于湖北将人才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的远见。从李德仁院士领衔的“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到傅廷栋院士培育的高油酸油菜品种推广至农田,院士成果直接赋能湖北的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这种“院士经济”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得湖北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内从1万家增至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5倍。今日的院士群体,已成为湖北创新网络的“枢纽”,通过“荆楚院士行”等平台为区域发展把脉定向,进一步吸引青年才俊汇入科创洪流。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北的院士现象,绝非偶然的学术突围,而是科教优势、产业基础、制度创新与服务生态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一片土地能以系统化的生态滋养种子,以“尖刀机制”开辟战场,以“北斗七星”指引方向,其收获的便不仅是院士数量的增长,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展望未来,随着湖北持续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这片科创沃土必将孕育更多引领时代的战略科学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的“湖北智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