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与苏轼:从稼说看人才与农田的智慧
创始人
2025-11-19 11:41:41

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中,有一幅名为《苏轼稼说册》的书法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以纸本形式呈现,尺寸为28x13.2厘米,分为十开,展示了赵孟頫在书法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作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体现,更是对苏轼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作品的作者詹仲和,字僖和,号铁冠道人,来自宁波。他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县生身份活跃于书法界,深受王羲之和赵孟頫的影响,尤其擅长墨竹和白描等技法。他的书法用笔劲利,结构偏侧,风格接近赵孟頫,但在细腻程度上略显不足,显示出他对赵书的学习与模仿。

在《稼说册》中,苏轼以农田的丰收作为隐喻,阐述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他提到,富人之田美而多,食物充足且有余,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对耕作方式的智慧总结。苏轼在文中指出,古人虽非才智超群,但因其谨慎而有耐心,能够在平常中积累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这种对人才的深刻理解,恰如同对农田的耕耘,需细心呵护,方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苏轼的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谈论农田的耕作,实则在探讨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他强调,富有的家庭应当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耕作与收获,而非急于求成。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农业,更是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与反思。

在当今时代,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耐心与积累。正如苏轼所言,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去理解人才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让自己的努力与时机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湖评论:“智慧之光”点亮荆楚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湖北一举新增11位院士,创下历次增选人数最高纪录,使湖北两院院士总数...
两部门: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   11月2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
“法治惠民惠企 服务支点建设”... 目前,由省委依法治省办主办、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承办的“法治惠民惠企 服务支点建设”优秀实事项目宣传...
湖北秭归:家门口乐享幸福“食”... 极目新闻通讯员 史丽 谭子杨 周仕伟11月20日,初冬清晨,寒气微凝,湖北省秭归县滨湖社区“幸福食堂...
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万物...   听 这是自然的呼吸  看 这是生命的脉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我们以和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