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6年度湖北省城乡居民医保的集中参保缴费期已启动,每年到这个时候,社交平台关于“到底要不要交医保”“有了商保有无必要交医保”等话题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如今商业保险产品看似品类繁多、宣传声浪不断,但在形形色色的选择面前,基本医保的制度性基石作用无可替代,放弃基础保障去“裸奔”,无异于在健康之路上“走钢丝”。
基本医保由政府主导,通过“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共济模式,造就了它“低门槛、广覆盖、高保障”的制度设计。就拿城乡居民医保来说,2025年个人缴费标准为400元,与去年持平,但国家补助已同步提至700元,财政保障力度实际远超个人投入。同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覆盖了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从日常门诊到住院治疗,从常用药物到高价靶向药,均可报销。这种“花小钱、保大病”的投入与保障,必需由政府托底,任何商业保险难都以复制。
再看商业健康保险,不少产品常带着“高门槛、窄覆盖”的特点,投保前得过“健康告知”关,有既往病史可能被拒之门外;保障范围多圈定在特定疾病或高额医疗费用,保费还会随年龄增长、投保时长增加而上涨。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基本医保是“保底选项”,商业保险则是“补充选项”,二者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衔接的“保障搭档”。
网上流传着一张图,上面标着自2003年新农合建立之初,历年的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金额。其中,2003年缴费标准为10元,到2025年缴费标准已经到400元。不少自媒体拿涨幅金额做文章,认为22年间涨幅达39倍,会不会太夸张?咱们不妨算算两笔账。
先算经济账,缴费增长其实与保障范围扩大、医疗成本上升直接相关。例如,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数量从2003年的300余种增加至现在的3159种,孤儿药、高价抗癌药、罕见病用药逐步动态纳入报销;门诊慢特病病种也由最初的8种到扩充到现今37种;全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慢性病、多发病患者的报销比例也提了不少。这些进步的背后,离不开医保基金的持续投入与支撑。
再算健康账,参保的“投入产出比”远超想象。如2025年城乡居民医保的400元个人缴费标准可获得最高15万元的住院报销额度,加上大病保险后保障上限可高达40万元。像这样最高达1000倍的报销力度,是所有商业保险都无法承担。另一方面,基本医保费用中的财政补贴标准一直都高于个人缴费标准,本质上是政府通过税收再分配为民众补贴“兜底”。
现实中,部分群众总抱有“等生病了在买医保”的侥幸心理,而这种想法背后,是对基本医保制度设计的误解。医保缴费是有时间限制的,逾期参保缴费需经历不少于3个月的等待期,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更现实的是,疾病从不按“计划”降临,一场突发的心梗、一次意外的摔倒、一点细微不适发现的癌症,都可能让一个家庭因未参保而掉进疾病的“无底洞”。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自费承担这笔费用说不定就耗光多年积蓄,甚至背上沉甸甸的债务,更可怕的是就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基本医保通过“互助共济”的理念、“风险共担”的机制,将个人风险分散至全体参保人,用“众人拾柴”的方式为每个参保人家庭筑起健康保障防线。换句话说,基本医保是我国政府给每个参保人的“健康存折”,缴费是“存款”,报销是“取息”,而“利息”的多少,取决于我们是否按时“储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主动参保,才能将健康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保障,让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更有底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文诗(湖北省“医路高歌”网评团队)
责编:陈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