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徐童)秋风为信,硕果飘香。10月30日,湖北省第二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宣传推介活动发布10个典型村案例,快来看看,可有你的家乡?
湖北省第二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宣传推介活动
1、产业发展型
该模式把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地域特色品牌,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NO.01
云梦县沙河乡伍湖村
该村着力构建“一产为基、二产赋能、三产引领”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云梦虾香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和“伍湖四海”农文旅品牌,发展虾香米、“伍湖虾”等产品以及“春赏花,夏品虾,秋尝米,冬围炉”文旅生态,吸纳周边农户务工3万余人次,人均年收入增加1.8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
2、资源盘活型
该模式通过发包、出租、经营等方式,依法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水流、水域等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NO.02
赤壁市新店镇大湖岭村
该村创新“三协商”机制,整合1200亩零散地块,引进专业种植大户,实行玉米、油菜、小麦、大豆轮作,带动486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务工薪金人均1.3万元;实行“三权分置”模式,盘活闲置村办小学,改建成现代化养殖场,年出栏生猪4800头,项目租金每年38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3万元,较2019年增长1212%,实现了从“薄弱村”到“示范村”的转变。
三、生产服务型
该村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NO.03
房县万峪河乡大堰村
该村按照“产业基地+农机农技服务”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省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购买了1辆拖拉机,3台旋耕机、起垄机,组建起大堰村农机生产队,为全乡农户及周边乡镇邻近村农户提供有偿耕地服务,从2019年起,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2024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
四、农旅融合型
该村模式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NO.04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
该村党委充分发扬“咬定青山、艰苦创业、务实担当、敢闯敢干”“小车不倒往前推”的精神,团结带领群众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实现了富民强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9个国家级荣誉。2024年,村集体资产累计超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82.15万元,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纯收入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已实现“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
五、劳务输出型
该模式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村集体通过成立劳务合作社或劳务公司,组织当地农民有偿承接本地和周边区域劳务服务、家政服务、建筑施工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农村各类生产生活服务,推动集体创收和农民就业。
NO.05
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中山村
该村成立荆门中叁人力资源公司,为需求方提供“保姆式”“订单式”服务,并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务工人员调配,统一管理,统一工资结算。人力资源公司从刚开始立足本村的50多人,到现在辐射到周边多个村,已向申通物流公司等企业输送员工50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20人,促进村民增收2万至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六、物业租赁型
该模式通过改造提升、盘活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厂房、闲置校舍、仓储设施、农贸市场、停车场以及其他可用于经营用途的资产,采取物业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NO.06
洪湖市新堤街道洪林村
该村依托城郊地理位置优势,建设商铺、市场、仓储等物业,通过对外出租获取稳定租金收益,发展物业经济,建成面积9100多平方米的洪林家居建材广场,打造定位综合商业体的洪林现代广场,盘活原洪林开松厂闲置厂房3500平方米,引入零售、餐饮、休闲、服务等业态,村集体年总收入超300万元,形成“建设物业—获取收益—反哺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利益“双赢”。
七、入股合作型
该模式将村集体积累的资金以及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资产资源,通过入股等方式与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获取分红、利润等经营收入。
NO.07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狮子岩村
该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联合运营模式,引进武汉荣军福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丰泽园茶场、百喜岗茶叶种植合作社种植优质茶叶,以企业联村模式,实现村企共赢,成果共享,带动本村就业人员200人左右,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同时以“村+企业”的发展模式,入股新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杨山义兵茶厂,带动村民劳动力6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分红10.7万元。
八、清理创收型
该模式通过依法清理清收集体所有的债权、土地、山林、堰塘等财产,采取参股联营、资源发包、统一经营等方式重新进行盘活利用,为村集体带来新增收入。
NO.08
枝江市董市镇石匠店村
该村采取“关门法”彻底清查集体资源资产总量和可盘活利用数量,确定集体可发包资源共758宗1701.2亩,可利用资产共2宗2254平方米。集体资源采用公开协商或公开竞价的方式处置,签订合同757份98.92万元;集体资产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处置,占地9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以3.87万元成交,建筑面积656平方米的原村委会办公楼以141.88万元成交,累计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44.67万元,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九、公司运作型
该模式通过成立强村公司对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财产进行统一管理运作,将发展要素更加集中协调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NO.09
巴东县金果坪乡
近年来,该乡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成立巴东县金果坪乡“两山”富村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法人股东,建立起“理事长+总经理+监事”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优质资产资源,投资入股参与项目建设,盘活村集体资金,开展农资集采,兼营公益事业,开展合作经营,带动各村抱团发展,4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1000余万元,为破解山区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积累了有益经验。
十、抱团发展型
该模式通过“强村带弱村”“片区组团”“村村联建”等形式抱团发展,整合资金资源,做强经营主体,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NO.10
大悟县新城镇毛集村
该村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毛集村高质量发展产业党支部,推行“五联共建”产业发展模式,将联建村的各色资源、各村优势集中化。采取“毛集接单+联村发展+统一种植”的联结模式,实行联建村“土地、资金、劳务、订单、市场”共享机制,以烟薯25号、商薯19号种植为例,通过毛集接单,分配河冲村、新城村、熊湾村、涂冲村、民主村订单各100亩共同种植,满足市场需求,增加集体收入。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