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聂雨轩)为落实“国培计划(2025)”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发挥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七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实践优势,助力咸宁市农村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育理念,10月30日至31日,一场以“聚焦新课标,共研‘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为核心的研修活动在光谷二十七小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校园探访、课堂观摩、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多元形式,为咸宁市农村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习盛宴,进一步促进校际间体育学科交流,推动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协同发展,书写了“以城带乡、互学互鉴”的育人新篇章。
以陶健体 构建城乡共享的育人新生态
研修伊始,参训教师深入光谷二十七小校园,沉浸式感受将“陶创”特色文化与体育健体理念深度融合的育人环境。
陶文化长廊内,一件件匠心陶艺与励志体育标语相映成趣,凸显文化育人与体育精神的自然交融;运动场馆中,标准化设施与特色区域规划科学,生动诠释了学校“以陶育人、体育赋能”的核心理念。
谢能超校长向参训教师系统阐述了学校的“陶创教育”理念及其构建的“以陶养正、以陶慧学、以陶健体、以陶赏美、以陶促劳”五大体系。他表示,“以陶健体”不仅是对学生体魄的锻炼,更是通过体育实现人格健全与生命活力的全面培养。光谷二十七小已构建起以“五育融合”为目标、“陶创教育”为内核、“一课两会三活动”为实施载体的“以陶健体”体育工作模型,并围绕理念、课程、教学、评价、生态、活动进行系统创新。这一理念的输出,为咸宁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迁移的系统性方案,实现了优质教育理念从“点”到“面”的精准辐射。
随后的大课间展示环节,学生们队列整齐、活力满满,将体育与艺术、文化完美结合,也进一步让咸宁教师直观感受到光谷二十七小的体育育人特色。
课堂深耕 诠释“学练赛评”一体化实践路径
实践观摩是本次研修活动的核心环节。光谷二十七小的体育教师团队呈现了四节高质量的研究课例,涵盖了足球、技巧、跳绳等多个项目。曾小燕老师以“小刺猬运果实”贯穿《前滚翻》课堂,寓教于乐;李佳欣老师在《脚内侧踢球》中营造实战情境,强化协作;陈玲老师通过“跳绳闯关”激发学生潜能,实时评价促成长;尹国瑞老师借“龙舟竞渡”展开《跪跳起》教学,层层递进中突破难点。教师们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准的动作指导以及贯穿始终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了课堂效率,更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直观、可操作的范例。
“四节课完整呈现了从技能掌握到实战应用的全过程。我们希望能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能力,同时我们也渴望从咸宁同仁身上学习如何巧妙利用山川田野等自然条件从而开发出有生命力的‘无器械’体育游戏,这正是我们所向往和需要补足的。”光谷二十七小体育教研组组长陈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观课结束后,四位授课教师围绕教学设计、重难点突破等维度进行说课反思。咸宁骨干教师代表也从安全防护、分层指导、评价语言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主动表达建立长期交流机制的意愿,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与经验互鉴。
专业领航 构建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
除了课堂实践,专题讲座也进一步提升了此次研修活动的深度。
陈娟副校长以《光谷二十七小实践启示与农村传统体育的融合之路》为题,结合学校“12310”体育课程体系,分享陶文化与传统游戏融合的体育教学路径,为农村学校破解资源难题提供实践方案;邢汉茹专家则以《构建“三位一体”学校体育体系,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题,从新课标角度出发,解析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与工具,强调通过“过程性+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师更新理念提供理论支撑。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修不仅学到了先进教学方法,更树立了“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观念。咸宁教师罗腊梅计划将趣味教学活动融入日常课堂,打磨适配乡村学情的体育课程;何旭昇老师打算激活本土传统体育资源,让体育课更有“家乡味”;占梦莹老师则将重点优化学校大课间活动设计,让大课间与校园文化相融相生。
此次活动是光谷二十七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的生动实践,也是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未来,学校将持续以“国培计划”为纽带,深化跨区域教研合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光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