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通讯员许文娣)10月27日,襄阳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检察机关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情况。2024年以来,襄阳检察机关通过司法办案推动修复文物本体11处,为守护历史文化名城筑牢法治屏障。
今年9月,襄阳市樊城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盗掘古墓葬案获评全省“十佳检察办案故事”。该案系襄阳建市以来最大文物犯罪案,检察机关依法追捕追诉8名犯罪嫌疑人,追回包括9件一级文物在内的20件青铜器,并提起该市首例文物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究被告人连带赔偿抢救性考古发掘费用,实现“刑事打击+民事追偿”双重效果。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康渔鼓”濒临失传的困境,保康县检察院今年1月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主管部门履职,推动争取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带徒授艺、建立非遗数据库,助力非遗项目重获新生。
对老河口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霸王坟墓群”保护范围内堆放垃圾问题,老河口市检察院在检察建议未获有效回复后,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成立工作专班,彻底清理垃圾、设立保护标识、增设“互联网+监管”系统,推动文物保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今年5月,法院判决确认行政机关未全面履职违法。
今年,襄阳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检察护航‘万里茶道’襄阳段专项行动”,推动7处古建筑完成修复,4处红色遗迹完善保护设施。
襄阳市检察院与该市文旅局会签协作意见,建立线索互移、协作办案等机制,并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检察听证、联席会和“回头看”活动。同时,聘请文物专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或咨询顾问,提升办案质效。
襄阳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徐东表示,襄阳市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传下去”,为襄阳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