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华社记者张晓洁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关部署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巩固。迈向“十五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广泛、更加多元,要加快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弱项,不断把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
放眼未来,外部环境越是复杂严峻,民生工作越要注重保基本、兜底线。从“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到“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服务保障体系”,再到“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议》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施策强化帮扶,持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议》作出“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等安排,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用一个个实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资源配置更趋均衡,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民生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建议》提出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万家灯火为念,以急难愁盼为令,以民智民力为源,全面落实《建议》各项部署要求,必将书写更加温暖的民生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