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1.4万亿斤的跨越
创始人
2025-10-16 15:58:36
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期间,从物质基础到机制保障,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大国粮仓根基稳固,展现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气象。回望“十四五”,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都有哪些发展关键词?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我们是如何实现的?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一集上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孙生阳,为我们解答。

  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吉林省梨树县。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8月8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无人机为作物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说到粮食,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吃了吗”是我们最常使用的一句问候语。但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的是中国人对饥饿的深刻记忆。习近平在陕西插队期间,就曾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最好?老百姓给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去年更是迈上了1.4万亿斤新台阶,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如何端牢中国“饭碗”?三个“关键词”找答案

  如果我们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十四五”期间粮食安全发展成就,那就是“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首先,吃得饱。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202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不仅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而且比2020年的人均480公斤还高出了20公斤。20公斤看起来并不是很多,但如果乘以14亿就是2800万吨,这差不多相当于我国湖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

  其次,我们吃得更好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样样都是美食。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十四五”期间,我国肉类、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极大程度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特别是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种类丰富的食物可以通过飞机、铁路、公路抵达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即使是在冬天,我们也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与水果。

  最后,我们吃得更健康了。如果我们把身体比作一座房子的话,食物是这座房子的基石,而膳食营养则是基石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十四五”期间,我们不仅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减少粮食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而且提倡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改变过去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共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一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粮食安全认识的深化、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的跃升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

  从粮食安全的概念范畴看,比如过去我们一提到粮食,想到的就是“稻、黍、稷、麦、菽”五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优质蛋白需求的增加,以口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

  再比如,过去我们一提到安全,想到的就是“保全部、保所有品种”的数量安全,但这种数量化的安全观又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这也要求我们减少粮食生产中的资源过度投入和环境污染,既重视数量安全,也重视生态安全。

  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每天就要消耗掉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这差不多等于新加坡一年的食物消费量。面对如此庞大的食物消费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能够为养活中国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所以总书记讲,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吉林省梨树县泉眼沟村的保护性耕作地块。新华社记者司晓帅摄

  从粮食安全的治理能力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就是要保护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考察调研的时候就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我国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河南两省土地面积的总和。

  7月2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科技小院”试验田,植保无人机为玉米精准施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看,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在科技。我们有时候到农村去,看到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少了,会下意识地把这些问题归结到农村“空心化”上,但其实不然,随着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前依靠劳动投入的粮食生产正在被一排排传感器、一架架无人机所取代。特别是一台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相当于60个劳动力,而成本却比人工作业低。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不仅可以转移到其他产业就业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

  回望“十四五”,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也是来之不易的。这既归功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来源于制止食物浪费的需求侧管理,同时更凝结了两亿多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面向“十五五”,我们要进一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落到老百姓的生活细处,把盛满中国粮的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听,泉水又响了!102眼古泉复...   短片里各地古泉复涌,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其中济南趵突泉的画面就拍摄于几天前,当时趵突泉的地下水位...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中国正以非...   2025年是英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
襄阳电信:满格信号助力2.2万...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付树立 李红海)10月19日上午7时30分,2025襄阳马拉松在襄阳...
青年歌唱演员王二妮:乡音,就是...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18日在延安启动。活动现场,青年歌唱演员...
高清组图来了 这场仪式红星照耀   10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AI复活700...   山西晋城玉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重要取景地之一  这里众多彩塑...
“十四五”绘就“一老一小”幸福...   来源: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设计:郝帅  关注公众...
国内首部气候法学教材《气候法学... 国内首部气候法学教材《气候法学》在第三届中国双碳法治论坛上正式发布。湖北日报讯(记者曾雅青、通讯员牟...
男子销售价值近25万元假烟,获...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通讯员 曾甜甜 柯美中一千余条假烟,从广西到湖北,千里奔袭;高速收费站路口,深夜交...
东西问·中国学丨查尔斯·奥努奈...   中新社上海10月18日电 题:研究中国,也是在思考非洲的未来  ——专访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被拐18年的叶锐聪回家,郭刚堂... 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2007年11月,9个月大的男婴叶锐聪在广东东莞寮步镇被人拐走。多年来,叶锐聪母亲...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水润三秦 看陕...   三秦大地,江河纵横。巍巍秦岭,滔滔渭水。进潼关,溯渭河,八百里秦川之上,江河滋养故园。  近年来...
文化勃兴·文化遗产保护浓墨重彩...   央视网消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是浓墨重彩,我...
红星照耀中国|六天六夜谱出民族...   10月18日,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一级演员、北...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延安给...   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举行。活动现场...
看!竹溪这里致富有“鹿”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段锐、唐锐、涂慧)当秦巴山区的第一缕晨光掠过竹溪县蒋家堰镇的山头时,一阵呦呦...
十堰成功避险8起地质灾害!避免... 湖北日报讯(记者许应锋、通讯员刘伟、杨占鳌、陈庚)今年9月以来,十堰市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导致岩土含...
随州首届全程马拉松燃情开跑 湖北日报讯(记者易雯、通讯员刘青松)10月19日上午7时30分,伴随着清脆的鸣枪声,2025随州全程...
女子长时间坐车后心跳骤停!警惕...   近日,到浙江杭州游玩的一名女子坐了16个小时动车后,心跳骤停,被紧急送往浙大二院抢救。  患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