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戴文辉、通讯员程前锦)10月9日,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累计输水量突破10亿吨。本次实现亿吨污水传输的周期,较上一次缩短了近一个月,体现出项目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
大东湖深隧是国内首条投运的城市深层污水传输隧道,于2020年9月投入运行,主隧起于二郎庙预处理站,沿沙湖大道、欢乐大道至三环线,转至武鄂高速,再经严西湖、北湖公园至北湖污水处理厂。该项目收集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及东湖风景区部分污水,先进行预处理,再输送到北湖污水处理厂,惠及大武昌片区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
2024年9月底,大东湖深隧传输污水突破8亿吨;今年4月下旬,突破9亿吨。从8亿吨到9亿吨,耗时6个半月。从9亿吨到10亿吨,则只用了5个半月。
“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项目服务片区的污水预处理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们持续提升运营品质,确保项目稳定、高效运行。”在二郎庙预处理站指挥中心,蓝色大屏上数据闪动,项目负责人王建华介绍,这是大东湖深隧的“智慧大脑”,集成了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智慧调度等功能,“5年来,运营团队持续收集、分析海量运行数据,不断迭代平台模型算法,使其风险预测预警更精准,生成的调度策略预案更贴合实际,保障深隧有效应对来水高峰。”
除了智慧系统,还有扎实的实体维护。运营团队严格执行行业标准,结合项目实际形成一套独有的设备维护保养标准,提升设备完好率与运行精度。在来水高峰期前,团队提前对沙湖、二郎庙等四个关键站点的提升泵、格栅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并在武汉市水务局的统筹协调下,不断优化各泵站、闸口的联动调度,强化系统协同作战能力。这一套“智慧大脑+精细维护+协同调度”的组合拳,有效释放了深隧的输送潜力。
王建华表示,项目团队将坚持以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核心,不断优化运营成本与效率,让大东湖深隧这条地下“动脉”更智慧、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