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阿坝州理县的晨雾还未散尽,吕宇峰已背着登山包踏入海拔3500米的鹧鸪山。他的目标是寻找传说中的“羌活黄金带”——这片横跨川西北的峡谷地带,因出产品质最佳的羌活而被药农世代传颂。在当地羌族向导尔玛的带领下,他攀附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指尖拨开潮湿的苔藓,露出几株叶片锯齿状的植物。“这就是羌活,只有长在砾石缝里的才够劲。”尔玛用木棍小心挖出根部,断面泛着油亮的棕黄色。吕宇峰立即记录下其生长坐标,并采集样本送往实验室。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他发现高海拔羌活的挥发油含量比平原产区高出23%,其中抗炎成分藁本内酯的活性尤为显著。
为还原羌医药的全貌,吕宇峰辗转于汶川、茂县等地的羌寨。在汶川县雁门乡,他拜访了82岁的释比传承人王木匠。老人从神龛下的陶罐中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叶片和根茎:“这是羌药三宝——接骨草、雪上一枝蒿和岩白菜。”吕宇峰注意到,这些药材均生长于冰川退却形成的特殊土壤中。团队实验证实,雪上一枝蒿的乌头碱经羌族传统炮制后,毒性降低而镇痛效果增强,其机理与羌医“九蒸九晒”的古法密切相关。
研究过程中,吕宇峰发现羌药材的配伍充满智慧。例如,接骨草与岩白菜同用,既能促进骨折愈合又能防止感染,而雪上一枝蒿则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缓解风湿疼痛。他在论文中写道:“羌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高山民族与自然对话的语言。”2025年9月,吕宇峰团队在《民族医药研究》发表成果,并呼吁建立羌药材种质资源库。如今,他正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合作,将羌活提取物制成新型抗风湿贴剂。站在实验室窗前,吕宇峰望向鹧鸪山的方向。那些曾被羌医视为“山神馈赠”的草药,如今在科学的光照下,正书写着新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