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悬浮在宝石蓝的天空中,它穿过39万公里的迢迢旅途,皎洁之光铺洒在万州的大街高楼,与大地上的灯火相逢在一年之中的中秋。
这一轮沐浴故国山河的明月,依靠太阳的反射之光,已向地球发出了45亿年之久的朗朗夜光,饱含家国情怀的光辉一直深深植入在中国人的基因里,它被记忆与情感的瞳孔无限放大。在一轮明月之下,让华夏子孙风尘仆仆穿越时空征途,在明月之下得以欢聚团圆,让嗷嗷待哺的心房,让沧海横流的人生,得到中秋明月光辉的美好慰藉。
去年中秋夜,一轮明月如约而至,城里70岁的魏大哥缓缓走向万州西山公园樟树林中一座汉白玉墓碑,他用棉布小心擦拭着墓碑与铜像,动作轻柔,目光关切。
这是他坚持了46年的习惯。墓碑与铜像的主人,是二战时期援华抗日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彼时,他率领苏联空军重型轰炸机编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1939年英勇牺牲,年仅36岁,长眠于万州的江畔公园。
为英雄守墓护墓,这已是一个家庭长达67年的母子接力。1958年,在公园管理处从事绿化管理工作的魏妈妈,便开始了为英雄墓地守墓祭墓的工作,魏妈妈清扫墓碑与周围环境,一直到1978年退休,尔后由在这里顶替上班的儿子魏大哥继续接替母亲的工作,守护一颗来自异国他乡的英魂。
魏大哥一直记得母亲的话:“儿啊,英雄是为我们国家牺牲的,我们要好好守护他,不要让英雄的魂灵在我们这里感到孤单。”
魏妈妈在91岁那年仙逝,与英雄的魂灵在迢迢时空里相遇了。
而今,英雄长眠的墓地外边,是烟波浩淼的江面,呢喃柔波宛如亭亭玉立之城的裙边,公园里钟楼的沉沉铜钟,成为一座城市的古老计时器。
在悠扬钟声里,一座城市发生了沧桑巨变,在嘹亮钟声里,长眠于此的英雄,见证了他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城市生长、静美生活。
魏大哥退休后,保留与母亲同样的习惯,只要在家,每天都要步行来到英雄墓碑前,擦拭墓碑铜像,收拾一下落叶残枝,深深地凝望。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座城市团聚的灯火月光下,也要让长眠于此的英雄不孤单。这些年来的中秋夜,魏大哥都会悄然来到英雄墓碑前,放上一块月饼,轻声说:“今天是中国人的中秋节,英雄啊,请你尝一尝中国的月饼!”
去年中秋夜,魏大哥放在墓碑前的,是一块本地的芝麻冰薄月饼,月光如水,樟树林里掀动起一阵风,魏大哥突然泪流满面,他后来告诉我说:“英雄在天有灵啊,我想那阵风,是我的心灵感应吧。”
魏大哥从公园墓地回家,站在自家的大楼顶,俯瞰着城市灯火,披着满身月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幅月下江城图,写下这样一句话:“中秋明月,想念为我们城市抛洒热血的先辈,我们团圆在时空中!”
今年的中秋就要到了,魏大哥告诉我,他还要去英雄的墓碑前,他手机里下载了一家媒体的纪录片,片子里讲述了英雄的故事。他要在那里用手机播放这部纪录片,畅游在时光河流里,感受一座城市在中秋夜里的时间重量,回望一座城市的历史远影。
一座城的中秋夜,有思念缅怀先人前辈的目光,有亲友团聚的人间烟火,还有在月光下放飞的梦想。
我在城里的忘年交郑先生,在人群中是一副古板面孔,但我懂得他的细腻柔肠。68岁的郑先生常常潜伏蹲守在这座城市的小巷深处、高楼楼顶、西山山崖、河流中的一艘小船上、一棵大树的枝丫中,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为这座城市拍摄了数万张照片,记录了一座城市生长的清晰模样。
前年中秋夜,我与郑先生在他家阳台上品尝他亲手做的月饼,他拿出一本自费印刷的摄影集,这是他为这座城市存档的第5本摄影集。
月光下,郑先生告诉我印刷摄影集的初衷,他说,我们要做父母的孝敬儿女,一个人,对生养的城市也要孝敬,把这些摄影集传给后辈,也算是他对一座城市的孝敬之礼吧。
同郑先生分别时,他突然握住我的手,语气诚恳地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想到月球上去看看,去拍摄照片。”我大惊,感觉郑先生在中秋夜的想法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是,郑先生,在缥缈月光下,梦想,总是美的,哪怕遥不可及。
在这座城市的灯火里,在街头开夜市摊的傅大哥,就靠一个卖豌豆粉、小煎包、小火锅的摊子,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把儿子培养成了博士生。那年中秋,深夜了,我感觉肚子有些饿,就去傅大哥的小吃摊前吃了一碗豌豆炖粉。傅大哥坐在小板凳上望着玉盘明月,突然说:“月亮上有些啥啊,真想上去看一看。”
傅大哥的这个想法,让我想起郑先生的大胆梦想,也想到了魏大哥年复一年的守候。梦想的月光照亮着现实,一轮明月下,我们可以把梦想说出口,告诉月亮,一座城市里无数人的缤纷心愿;也同样可以在这片清辉中,铭记那些长眠于此的远方英魂。个人梦想,家国记忆,在一轮中秋明月下,皎洁生辉,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