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国华 本报通讯员 张晓甫
北舞渡胡辣汤的鲜香绵润,双汇火腿的丰富风味,卫龙辣条的筋道耐嚼,南街村方便面的香脆可口……
一座城,千般味。在漯河,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味蕾。
因水而兴的漯河,是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市域面积虽小,特色产业却能量惊人:7000余家大大小小的食品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超2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占全省1/4、全国1/40,培育出了肉类加工、休闲食品等六大产业集群,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新“食”尚,如何挥就?
9月30日清晨,北舞渡镇的胡辣汤店排起长龙,闪国雨在烟火氤氲中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只想守着一口锅,传承好父辈的手艺。如今,俺也办起了工厂,‘一碗汤’做成了‘一条链’。”闪国雨信心十足。
“十四五”期间,“食”尚漯河越发硬核:现代食品集群入选全省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今年上半年,漯河市出口食品总额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8%;出口值居全省第六位,较去年同期上升三位。今年前8个月,漯河市宠物食品出口同比增长39.6%,出口额居全省同类行业第一……
新辉煌,怎样书写?
系统推进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持续夯实产业、创新、文化三大“基座”,漯河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两位。今年上半年,漯河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食品名城,项目火热——
重大项目持续落地投产,中优大健康产业园、益恒源塔格糖二期等7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金海千亿级氟硅新材料一期项目设备安装进场施工。12条产业链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铜基新材料增长29.4%。
覆盖423项企业标准的食品产业标准化体系,将“漯河标准”转化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准规范。
5件中国驰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5个“美豫名品”、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构筑起食品行业品牌矩阵;培育了全球唯一天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微康益生菌菌料生产基地。
创新之城,活力满满——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有多远?只需要“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中原食品实验室就可为企业精准把脉,解决技术痛点。
作为我省万亿级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先后开展170多项课题研究,与韩国高丽大学、路易达孚集团、正大集团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省内外34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和15家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牵手38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42家企业成为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已为双汇、伊利等3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10多次。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三新”融合生态,集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形成了院士牵头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等“5+N”创新平台体系,全市“11+8”产业链有14条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共建“市县+园区+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机构17个。
幸福之城,民生富足——
千年时光映入两河光影。夜晚的沙澧河,千机飞“只有漯河”定期展演“郾城大捷”,“元宇宙”、非遗展演等在“十里灯河”碰撞交汇。一大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文旅文创新业态新场景,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游客慕名而来的邀请函。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漯河深化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突出抓好“五基四化”和16个专项攻坚行动,构建“六情直通、四级响应”闭环落实等机制,成为全省基层治理标杆。
民生项目彰显使命担当。养老产业园康复医院主体封顶,高水平高中今秋开学正式投用,高水平医院有望很快交付使用。平漯周高铁、周漯平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站在新的起点,漯河正以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为支点,不断推动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