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到超越:一位内蒙古商人与中国葵花种子的逆袭之路
种子革命的开端
2000年,内蒙古五原县一位富有远见的商人从美国带回了一批高产、抗病的新型葵花种子。这批种子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五原县的农业格局,更为中国葵花种植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然而,这场变革也埋下了一个隐患——中国葵花种子市场逐渐被美国企业垄断。
十年后,这位商人再次挺身而出,投入巨资研发中国本土葵花种子,最终亲手打破了由自己引入的外国垄断。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张永平,他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农业自主创新的艰辛与辉煌。
五原:塞外葵花之乡
每年芒种时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田野便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与其他地区种植谷物不同,这里的农民正忙着播种向日葵。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向日葵种植条件:充足的日照、短暂的霜期,以及大片的盐碱地——这些恰恰是向日葵最喜爱的生长环境。
到2010年,五原县的葵花种植面积已达70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40%。短短两年后,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带动全国葵花种植总面积从300万亩激增至500万亩。然而,这繁荣景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中国葵农使用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5%。
垄断之痛
美国企业不仅每年从中国获取巨额利润,还利用垄断地位不断提高种子价格。最初每粒种子仅售几分钱,后来飙升至一毛三,导致葵农种植成本持续攀升,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面对这一局面,张永平毅然决定改变现状。
2009年,张永平斥资成立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中国自主的葵花种子。作为在葵花种植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深知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在葵花生产中,种子成本占比高达60%。因此,公司成立之初就将研发优质葵花种子列为首要任务。
自主研发之路
在研发过程中,张永平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首个葵花技术研究院,配备了种子资源库、分子实验室、研发育种基地等全套设施。同时,他高薪聘请国内外顶尖育种专家,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开启了中国葵花种子的自主创新之路。
品种选育是研发的关键环节,优质种子需要兼具抗病虫害、高适应性、高产及优良口感等特性。为此,研究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张永平回忆道:为加快育种进程,我们的专家全年无休地泡在实验室,特别是在抗病虫研究和加速繁育方面的工作,极其耗费精力。
突破性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资金投入和专家们的不懈努力,SH363新型葵花种子终于问世。这款国产种子在性能上完全不逊于美国产品,甚至在抗病性和商品性方面更胜一筹。
新品种的推广同样面临挑战。张永平早有准备,已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建立合作关系。SH363首次播种面积就达6万亩。收获季节到来时,结果令人振奋:亩产超500斤,单价提高1元,平均每亩增收500元以上!这一成绩迅速使SH363成为葵农新宠,美国种子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
持续创新
张永平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确保领先优势。随后,三瑞九号、十号相继推出,以更高产量和更低价格迅速占领市场。五原县复兴镇葵农杨永胜表示:以前用进口杂交种,每亩利润仅五毛钱。改用三瑞9号、10号后,产量和售价都提高了,每亩增收五六百元。如今,杨永胜种植40亩葵花,年纯收入达7.5万元。
随着国产新品种的推广,中国葵花种植面积稳步增长至800万亩,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达95%,美国种子几乎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张永平成功终结了由自己引入的垄断。
历史回溯:从困境到突破
时间回到2000年前,五原葵农正经历艰难时期。当时的本土种子产量低、易发病害,许多农民被迫放弃种植。1962年出生的张永平亲眼目睹了这一困境。中专毕业后,他放弃政府部门的稳定工作,决心振兴家乡葵花产业。
经过调查,张永平发现问题根源在于种子质量。当时国内葵花种子普遍存在基因缺陷。为此,他远赴美国引进优质杂交种。尽管推广初期面临农民疑虑,张永平创新性地推出先用后付模式,最终取得成功,但也埋下了垄断隐患。
产业腾飞
如今,五原葵花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全国1/4,中国60%的高级炒货原料来自这里。五原向日葵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形成了从研发到旅游的完整产业链。2017年,三瑞农科加入隆平高科,2019年张永平与袁隆平院士签约合作,标志着中国葵花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9年,中国成功获得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主办权。尽管疫情带来挑战,但通过线上指导、实地服务等创新方式,三瑞农科持续支持葵农发展。张永平还免费向贫困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仅巴彦淖尔就有600多户受益。
从引进到超越,张永平和三瑞农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业自主创新的强大生命力。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将是中国葵花产业向全球展示实力的重要舞台。
上一篇:河南一高校发布严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