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上,36岁的苏炳添又一次站上跑道——不过这一次,他不是以个人名义冲击百米纪录,而是作为广东队第一棒参加4×100米接力预赛。他和队友们跑出38秒60,刷新了广东队尘封12年的省纪录。这一幕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自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那场震惊亚洲的9秒83之后,很多人已经默认这位“亚洲飞人”悄然退役。
事实上,苏炳添亲口回应了退役传闻:“我并没有退役,只是近期比赛参加得少。”但他也坦诚地宣布了一个节点——2025年全运会后将正式告别赛道。“这将是我最后一届,下一届我都40岁了,再跑不得了。”这句话里既有运动员的清醒,也带着一丝不舍。正如那句老话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龄终究是运动员无法逾越的鸿沟。
那么,为什么苏炳添在状态下滑后仍选择坚持?这背后其实有着多层原因。首先,作为一名老将,他对跑道有着深厚的情感。从201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21年创造历史,田径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赛场上的每一次拼搏,都让他与这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传递一种精神——体育生涯虽有终点,但拼搏精神可以持续影响下一代。他想告诉年轻运动员们,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心中有梦,就要坚持到底。再者,他也正逐步完成从运动员到体育推广者的角色过渡。
说到角色转变,就不得不提到苏炳添未来的安置岗位。许多关注全红婵的网友可能已经发现,苏炳添还有一个身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这个正处级岗位年薪约30万,但对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苏炳添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过收入。他这些年来通过比赛奖金、广告代言等积累的资产已超亿元,选择投身教育事业,更多是出于对田径事业的回馈之心。
这种选择也反映出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一种积极趋势:从赛场走向育人岗位,把经验转化为培养新人的资源。苏炳添的转型不是个例,但却具有特殊意义——他不仅是亚洲短跑的旗帜人物,也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进步的体现。
苏炳添的坚持与转型,对中国体育产生了多重影响。一方面,他延长了自己的竞技生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将的价值;另一方面,他提前进入高校任职,为体育与教育结合提供了新模式。更重要的是,他让公众看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可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退役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奉献的开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炳添的故事提醒我们,体育精神的真谛不在于永远站在巅峰,而在于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光发热。虽然他的比赛生涯只剩最后几个月,但他已经为中国田径铺下了一段从赛道到讲台的新路径。
让我们期待他在全运会上的“最后一舞”,也祝福这位始终奔跑的追梦人,在新的舞台上继续传递速度与激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