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来自江西的博主@╰????風????╯发布了一段引发关注的美食视频,视频内容配文简洁,几乎已经把整段烹饪过程讲解清楚:“青尾鲴怎么做:热油撒盐,煎至两面金黄后,加入葱姜蒜、酱油、盐、醋、辣椒酒等调料,再盖上锅盖,小火焖十分钟,最后连锅一起扔掉。”虽然过程简洁,却让人感到有些别致。
视频一开始,博主展示了自己刚钓上来的鲴鱼,外观看起来非常新鲜,明显是刚从水中捞出来的。鲴鱼的体形细长、侧扁,腹部丰满,而头部相对较小,嘴巴微小且上唇稍突。它们的背部覆盖着细小、排列紧密的圆鳞,在灯光下闪烁出点点星光;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则是银白色,鱼鳍略带橙黄色,像是近红色的色调。看上去颇为迷人,但食用口感却让人失望。
接着,博主进入了烹饪环节。他先将油热至一定温度后,丢入鲴鱼。这时,鱼还活着,在锅中奋力挣扎,甚至翻了个面,另一面已经煎得焦黄,显然油温过高,烟雾弥漫。而在加入各种调料后,他盖上了锅盖。等到锅盖打开时,鲴鱼已经熟透,虽然没有达到餐馆的标准,卖相还算不错。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博主毫不犹豫地将整个锅连鱼一起丢到了窗外。
尽管这看似浪费食物的行为并没有遭到网友们的强烈反感,反而引发了大家对于鲴鱼口感的吐槽。有网友表示,自己钓到鲴鱼后直接弃之不食;更有网友打趣地说,连猫咪都不愿意吃鲴鱼。有人将其与罗非鱼作对比,认为罗非鱼口感更佳。不过,口味因人而异,也有人为鲴鱼辩护,称其做成熏鱼或鱼干时风味更佳。
有网友提出了自己的鲴鱼做法,分享了更具地方特色的烹饪技巧。比如来自广西的网友建议:“去头去内脏,去黑膜,划开鱼身,两面煎黄后加水慢炖,汤色呈奶白色,味道一流!鱼肉虽不如上等鱼鲜美,但也能接受。”另一位广西网友则推荐使用花刀切鱼,加姜葱料酒生抽盐腌制一小时后油炸,或者与西红柿、黄豆一起红烧,味道也很不错,觉得博主这样浪费实在可惜。
鲴鱼对于养殖户而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物种。它们的生长速度较快、繁殖力强,特别适合用来净化水质。鲴鱼是底层鱼类,吃的是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底泥,这对改善水质有着重要作用。与其他鱼类混养时,鲴鱼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产量,甚至达到10%的增产效果。它们通常不与其他鱼争食,反而更注重净化水质。因此,养殖户在捞取鲴鱼时,通常也会将其低价出售,甚至没有人购买也不亏。
然而,鲴鱼在消费者中并不受欢迎。它们以有机碎屑和底泥为食,活动在水域底层,因此常带有土腥味。而且,鲴鱼的鲜味较淡,这使得土腥味更为明显,尽管我国菜肴种类繁多,一些地方菜肴口味较重,但仍然难以掩盖其味道。此外,鲴鱼的肉质松散,不适合多种烹饪方法,通常只能做成鱼干或熏鱼,才能使肉质稍微紧实。再加上它们的鱼刺非常细且多,这使得食用时更加麻烦。
至于鲴鱼的泛滥,许多地区,如江西、四川、江苏等地,都已经出现了鲴鱼数量过多的现象。甚至有网友在四川多地拍摄到成群的鲴鱼在水中活动,仿佛整个河水都被它们染黑了,甚至有人直接徒手抓鱼,情景十分离谱。
那么,鲴鱼数量为何会如此庞大呢?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适应力强,几乎对任何水域环境都能适应,因此在我国的各大水域都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以青尾鲴为例,每公斤鱼体可产卵20万粒。尽管存活率并不高,但这样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得鲴鱼种群数量迅速膨胀。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加强,许多水域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包括鲴鱼在内的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繁殖条件。与此同时,实施长江禁渔政策等保护措施,也让鲴鱼的种群数量得到了进一步增长。
尽管鲴鱼的数量逐渐增多,它们的肉质和口感问题依然难以改变。市场上对鲴鱼的需求较少,捕捞量有限,很多人更倾向于关注其他更具吸引力的鱼类。但即便如此,鲴鱼的存在依然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净化水质的“工具鱼”,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每一种生物的存在,尊重自然的选择,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保护措施,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