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5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论坛在武汉举办。
论坛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承办,以“面向‘十五五’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高端智库专家学者数百名,围绕科技创新、区域协同、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等重大议题深度对话,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活动设置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平行分论坛,通过主旨演讲、专题研讨、成果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论坛同步发布系列重要成果。主论坛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构建五大类40项指标评价体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提供量化指标。《长江高端智库联盟年度研究报告》系统整合并集中呈现了长江智库联盟53家智库成员单位在2024—2025年度的核心研究成果。
分论坛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蓝皮书(2025)》为湖北深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多维度的支撑。《长江文化研究分析报告》系统回溯了长江文化研究的演进历程。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发布了《“全球议题 长江答卷”长江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以及正在推进的系列研究。相关研究呼应了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要求,凸显了湖北在长江文化传承中的枢纽作用,为在“十五五”时期湖北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与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特别是在全球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内陆地区发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激活广阔的腹地和战略纵深,是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战略举措。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本次论坛是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高规格、多维度、强互动成为该论坛的显著特征。广纳睿智良言,汇聚思想共识,充分彰显了湖北牢记殷殷嘱托、扛起时代使命的担当作为。
长江是我们共同的长江。以实践之笃扛牢嘱托之重,以智库之智赋能长江之兴,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具活力的主力军,还有更多的新篇待写,还有更美的画卷待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常少华)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张广军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纽带,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面向“十五五”,长江经济带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贵在精准、要在协同、重在开放。
精准对接,激活创新动力源。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密集、最具爆发潜力的区域之一。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是推动创新链条各主体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政府要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机制。创新型企业要联合高校共同申请重大科研项目,将市场需求直接嵌入研发初始阶段,推动创新链精准嵌入产业链。高校要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强化协同,奏响发展协奏曲。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由国家牵头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共建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打造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创新成果沿江转化、沿链孵化。推动市场一体化,破除行政壁垒,促进标准互认、数据互通、信用共享,让资源高效配置,真正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优。高校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科技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
扩大开放,打造全球竞争力。长江经济带兼具沿海沿江沿边多种区位优势,是中国经济的“金腰带”。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融合发展,做好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开放环境三篇大文章。支持高校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牵头组建国际创新联盟,参与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文交流。
湖北肩负加快建成支点的时代使命,地处长江经济带“龙腰”位置,应锚定“创新驱动”核心方向,打造科研平台集群,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以减污降碳增汇推动流域绿色发展
王焰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水生生态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湿地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系统之一,在固碳的同时,也是甲烷最主要的自然排放源。富营养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湖泊湿地中的甲烷释放,尤其在长江中游这类地下水-湖泊交互频繁的区域,浅层地下水普遍具有高有机碳、强还原性等特征,成为甲烷富集和迁移的“热点区”,这会显著影响流域碳循环格局。
当前流域生态修复仍面临系统性挑战。一方面,缺乏将减污、降碳与增汇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治理模式,流域碳汇调查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尚未成熟,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也有待建立。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薄弱,外源与内源污染叠加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水环境、水生态恶化。此外,对湖泊流域物质循环过程的认识仍不充分,治理过程中的协同共治机制尚未健全。
为推动实现流域生态修复与碳中和目标的协同,应构建四大体系:一是构建减污降碳增汇协同推进流域生态修复的长效制度体系,将湿地碳汇纳入流域生态修复核心目标,制定碳汇增量考核办法,推行碳普惠机制与生态补偿政策。二是构建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流域物质循环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空—天—地表—地下(水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开展高分辨率长期动态监测,提升对温室气体通量与碳储量的精准评估能力;三是构建流域尺度水循环-碳循环模拟与预测技术体系,构建水循环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四是构建标准化、系统性协同推进流域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研发并推广促进流域关键带增汇修复技术,协同提升湖泊碳汇增量。此外,可借助水体曝气、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和植物育种等技术协同控制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提升湖泊湿地碳汇功能。
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国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奔腾不息的长江,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文明。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开启农业革命序章;河姆渡遗址、屈家岭遗址,印证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大量出土文物颠覆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传统认识。
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之水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使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湖北是长江流域文化昌明、文明发达的地方之一。从“建始人”“郧县人”化石、石家河文化、铜绿山矿冶遗址,到勃发兴盛的楚文化、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等瑰宝享誉世界,荆楚文化乃至长江文化的亮丽名片,清晰勾勒出长江文化盛大图景。
建设文化高地是实现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出台建设方案、设立研究机构、组建考古联盟等举措,系统推进长江文化遗产保护。面向未来,我们仍需从几个方面着力:持续深化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价值阐释,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关键问题研究,立足长江文化整体性讲好长江故事,提升长江文化的传播展示水平;大力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激活其生命力。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把传承长江文化、弘扬长江文化寓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中。立足“水文化”特性,系统推进管控保护、文旅融合与功能拓展,集中塑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有效整合资源,避免同质化;有力促进世界大河流域文明对话。以长江为媒,积极搭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动平台,创设世界大河文明互学互鉴载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全球文明观,汇聚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文明之力。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
杨开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随着传统通信技术的红利逐渐减弱、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识不断深化、《巴黎协定》签署和实施、人工智能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及韧性治理理念的广泛兴起,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深刻转型跃迁。流域作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更是生态文明的承载基础。长江经济带作为基于流域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带,必能大有作为。
深刻把握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一论断包含深层逻辑:从现代化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先进生产力质态已经历了多次大变革。未来,人类先进生产力质态将向何处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创新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前瞻性明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总结性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新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革命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是可循环、可再生、自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要求新质生产力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战略定位,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以世界级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群为关键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态势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全面推进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成为“绿智韧”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典范。
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创高地
穆荣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格局。随着武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成和投入运营,其将有望成为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创新枢纽,武汉要对标最高标准,发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创业创造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创新与发展的系统耦合。从构建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入手,强化央地协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体系,在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社会创新发展政策、环境创新发展政策上,强化省市联动,推进跨省域协同。
二是强化创新价值的系统创造能力。要着眼价值创造的增值循环,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科学发现能力、技术发明能力、规模市场化能力、产业化能力、工程化能力、商业化能力”构建,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创高地。
三是强化愿景引领技术预见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要着眼支撑未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实施“育苗造林”工程,育创新创业之“苗”、造未来产业之“林”,强化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是着眼提升东湖科学城的集聚度、显示度、影响力,强化数字赋能东湖科学城,拓展长江经济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用户规模,形成高质量用户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能力建设机制,夯实区域创新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壮大市场规模,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壮大市场规模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要注重以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在世界市场收缩的背景下,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就是要利用我国广阔的市场为中国经济增长作支撑,为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
要注重市场一体化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要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国内其他经济区域的协同。
要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增长的新模式。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励高质量供给,促进供给结构适应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并以此带动新需求。
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拉动投资与消费的作用,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注入,规避“流动性陷阱”。
要重视与加强微观经济层面的改革,尤其是要注重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为扩大内需提供微观基础。长江经济带的沿江省市中,湖北、四川等省份的城市人口较多。抓住扩大内需机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这些省份将有望成为中国未来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更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