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杨翰琳)近日,荆门市东宝区检察院针对“打耳洞”服务中存在的违规经营问题开展公益诉讼监督,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年轻女生在美甲店打耳洞后,出现红肿发炎情况,这个问题涉不涉及公益诉讼?”今年1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向东宝区检察院反映。
检察官收到问题线索后,立即组织研判。据介绍,“打耳洞”又称穿耳孔术,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穿耳孔术属于美容外科一级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登记机关核准开展医疗美容诊疗项目,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办案检察官介绍,“打耳洞”虽然过程不复杂,但对人体有创伤性和侵入性,若医疗器具未及时消毒、卫生条件不达标,极易引起感染、过敏,威胁公众健康安全。
今年1月,检察官运用“无资质经营医疗美容项目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筛查数据线索,结合线下调查核实发现,辖区有3个美团商家、5家线下实体店提供打耳洞服务,除美甲美睫美容店外,还包括黄金首饰加工销售店等,通过到区行政审批局核查,上述商家均未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打耳洞竟然是美容外科项目?”“我们打个耳洞还要办理许可证?”调查过程中,多数商家对“打耳洞”属于医疗美容项目的性质存在认识盲区,对其风险性普遍认识不足。检察官边调查边普法,为商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其自觉规范经营行为。
为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月份,东宝区检察院与相关行政机关开展磋商,深入探讨美甲店等生活美容场所违规提供“打耳洞”服务的问题。穿耳孔术虽技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低,但市场需求大,正规医美机构供给不足,导致大量无资质商家违规经营。
检察官指出,器具未消毒、卫生不达标、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极易引发感染和过敏,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磋商中,东宝区检察院建议行政机关加强监管,督促整改,并对积极整改的商家免罚或减罚,避免“办了案子、垮了厂子”。
今年4月,相关行政机关书面回复整改情况。当地组成8个监督检查专班,对乡镇街道、商业街及周边商圈开展拉网式排查,巡查饰品店87家、美容店128家、美甲美睫店84家,拆除违规广告牌10处,下架美团广告2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6份。同时,与生活美容机构签订《生活美容场所依法经营承诺书》299份,并张贴警示标语。此外,鼓励具备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提供“打耳洞”服务,目前已有5家机构增设该服务。
东宝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对医疗美容行业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突出问题的监督办案力度,切实保障医疗美容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努力营造“美美与共”的良好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