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倪涛
一些市民一起床、躺下、翻身的时候,感觉天旋地转,又吐又晕,还直冒冷汗,但如果不动就没事。出现了这种症状,很有可能是耳内的“小石头”离家出走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耳石症。那么,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4月22日,武汉市汉口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丁锋进行了讲解。
如何鉴别耳石症?注意这五个字
武汉市汉口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丁锋介绍,在人们的耳朵深处,藏着一个超级重要的小部件——耳石。它们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里,前庭器官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定位仪”,能帮人们感知身体在空间里的位置。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听起来挺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耳石“离家出走”了。正常情况下,耳石乖乖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但有时候,它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脱落,然后跑到了半规管里。半规管是内耳里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管道,如果耳石在里面“乱窜”,就会引发一系列让人难受的症状。当头部位置一变,比如起床、翻身、打喷嚏时,耳石就会在半规管里滚动,带动周围的液体晃动,就像在水杯里晃动的小石头一样。这种晃动会传递错误的信号到大脑,大脑一接收,就会让人觉得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
如何识别耳石症呢?丁锋主任提醒,如果您经常头晕,尤其是起床、躺下、翻身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转,那可能是耳石症在作祟。
耳石症有五个很典型的症状,可以简单记成“转、动、短、床、震”。转,即感觉天旋地转,可能还会恶心呕吐;动,就是只要头部位置一变,比如低头、仰头、翻身,就会头晕,但平地走直线、左右转头时一般没事;短,是指头晕发作时间很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但可能会反复发作;床,是指起床、躺下、翻身这些动作最容易诱发;震,即发作时眼睛会不自主地快速跳动,这是耳石症的特征性表现。
他也表示,耳石症发作时一般不会出现肢体麻木、说话不清、喝水呛咳这些脑血管病的症状,也不会突然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这些可以和脑血管意外、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疾病相鉴别。
确诊耳石症后,应遵医嘱进行耳石复位
丁锋主任介绍,如果市民出现以上症状,怀疑自己得了耳石症,先别慌,赶紧平躺休息,尽量别乱动,然后,尽快去耳鼻咽喉科看看,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如果确诊是耳石症,医生会用耳石复位法,把跑丢的耳石送回家。复位后,可以遵医嘱口服药物,来缓解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中医也有办法,可以用五苓散、泽泻汤这些方剂,还能结合针灸、刮痧来调理。
耳石复位后要注意什么?他表示,复位后,要静坐30分钟,别急着乱动,因为复位时耳石还在“搬家”,可能会有迟发的眩晕反应甚至呕吐。之后,要避免剧烈运动,像过山车、海盗船这些刺激的游乐项目,就不能玩了,防止耳石再次“离家出走”。睡觉时,可以用高枕头、健侧卧位(即不晕的那一侧朝下)。记得遵医嘱定期复诊,让医生看看恢复情况。
做好这四点,预防耳石症复发
那么,如何预防耳石症复发呢?丁锋主任表示,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关注耳部健康:定期检查耳朵,保持耳道清洁,但别过度清理,小心弄伤耳道。
第二,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刚治好后,别做剧烈的头部动作,比如猛甩头、跳跃等。
第三,保持良好身体状态:如果有钙或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等问题,要及时治疗。有慢性病的患者,要把病情控制好,减少内耳供血不足或代谢紊乱。
第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到8小时,均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