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近期,两则公务员辞退公告引起社会关注。湖南永州、贵州贵阳的两名基层公务员,均因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且“无法联系到本人”,被作出辞退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已明确将“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列为辞退情形,永州、贵阳的案例正是对这一法律条文的严格执行。既然有法可依,就属正常现象,何以成为热搜上的新闻?
过去,企业员工因失职被开除是常见的,公务员因失职渎职被开除也是常见的。但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只要不犯原则性大错,就能安稳“躺平”直至退休。这种“能进不能出”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两则辞退公告引起热议,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铁饭碗”的刻板印象,说明“铁饭碗”本来就不好端,也并没有那么“铁”。
这两起案例中,涉事人员均因失联而被登报告知,折射出极少数公职人员纪律涣散至何种程度。这是一种极端的“躺平”。然而,在基层单位,还存在极少数人“懒政”“平庸”“当慢牛”等隐性“躺平”现象。“躺平”背后,源于少数人对“铁饭碗”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铁饭碗”的稳定性,绝非为了维护某个群体的利益,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象征,而是保障国家机器平稳运行、政策连续性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要求。作为纳入国家编制的人民公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之必要,在于它承载着公共利益和人民信任。一名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从招聘、入职、培养、晋升到退休,每一步都意味着成本。在一些基层单位,基于队伍的稳定性建设,柔性管理往往代替了刚性约束,不愿“下狠手”的管理惯性逐渐变成管理惯例。久而久之,社会便固化了公务员是“铁饭碗”的思想误区。
两则辞退公告,就是在释放一个鲜明信号——公务员队伍不养闲人,也不护懒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正成为常态。端稳、端好“铁饭碗”,是建立在履职尽责的基础上,不然,“铁饭碗”也会变成“陶瓷碗”。
当公务员辞退不再是新闻,意味着公务员“能进能出”已是必要的刚性约束而非纪律摆设,“铁饭碗”的实质内涵已回归到铁的纪律、铁的担当、铁的作为。这既是公务员岗位本来的追求,也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