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宜昌,江风裹挟着水汽与星辉,轻拂着宜昌奥体中心的璀璨灯火。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及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于10月30日晚在宜昌举行。当大数据从技术术语走向荣誉殿堂的中央,这条由数字汇成的江河,正悄然改变着中国电影的航向。
曾经,电影认知依赖于售票窗口的长队、油墨未干的影评,或是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判断质朴而真实,却始终难以触及艺术的全貌。而今,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这种认知方式。它记录着千万次点击背后跃跃欲试的好奇,分析着弹幕里即时迸发的欢笑与泪水,甚至能捕捉影片落幕后,观众在社交媒体上那份意犹未尽的沉默。
在这个以数据为镜的时代,每一份基于数据分析的荣誉,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肯定,更是无数普通观众用注意力投下的信任票。电影评价正在从精英话语的独奏,转变为大众审美的合唱。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集合,它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庞大的观众席,让每一种喜好、每一份感动都能找到共鸣的知音。
当数据的潮水漫过创作的堤岸时,新的忧虑也随之浮现。已知的偏好是否会淹没探索未知的勇气?这个问题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电影艺术最核心的张力。
数据可以成为创作的罗盘。它清晰勾勒出地域审美的微妙差异,比如南方观众对市井温情的特殊感触,北方观众对苍茫叙事的独特钟情。它精准标记了不同世代的口味分野,年轻群体对节奏共鸣的本能追求,成熟观众对文化底蕴的深沉眷恋。这些洞察让电影人告别孤勇者的困境,在持续的艺术对话中,蜕变为更懂人心的故事讲述者。
在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节点,于长江之畔探讨此议题别具深意。“勇担电影强国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活动主旨,揭示了数据与文化的深层关联。大数据在此刻的宜昌,其意义已超越技术工具范畴,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通过数据,能够更清晰地洞悉人们的情感结构与精神走向,从而催生更多精品。那些承载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民族精神图谱的时代之作,正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生长。电影行业的探索,正是在回应电影强国的时代命题,不仅要生产电影,更要建立一套植根中国土壤、顺应时代潮流、获得人民认同的电影评价与创作引导体系。
这种探索,与长江文化的气度一脉相承。既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又不失奔流向海的定力。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浪潮中,中国电影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航向。
夜幕下的宜昌,江水东流,亘古如斯,见证着从胶片到数据的光影变迁。技术如奔流的江河,载着电影这艘大船航向更广阔的天地。艺术则是船上永恒的星光,指引着人类情感与精神的方向。
盛会落幕之际,真正的启示渐渐清晰。需要善用数据这条江河的力量,去发现每一处独特的风景,护送每一颗璀璨的星芒抵达属于它的夜空。在这条数字江河上,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个发现星光的伯乐。
当技术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达成平衡,当数据的广度与文化的深度完美融合,中国电影才能在数字时代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攀登。如长江般汇聚百川、奔涌不息,最终成就一片波澜壮阔、群星闪耀的文化盛景。
这或许就是大数据赋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在数字江河上,让每颗星光都能找到自己的夜空,让每道风景都能遇见懂得欣赏的眼睛。在这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中,中国电影正驶向那片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