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林院士等全球专家为时尚产业转型与数智化融合“把脉开方”
创始人
2025-10-28 19:43:4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郑婷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教授在讲话中聚焦纺织服装产业的时尚与可持续发展。

10月27日至28日,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纺织大学召开,会议汇聚中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希腊、孟加拉国、葡萄牙等国的十余位顶尖学者与产业先锋,共同探讨借助科技力量重塑设计、生产与教育。论坛围绕“材料创新”“智能穿戴”“数字孪生”“可持续设计”及“跨文化教育”等核心议题,分享前沿洞察,勾勒未来时尚新图景。

智能时代以技术创新驱动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教授出席开幕式,以《纺织服装的时尚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包东喜摄)

10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教授出席开幕式,以《纺织服装的时尚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徐卫林教授称,近年来,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目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材料创新、先进加工与绿色技术为核心,驱动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分析了纺织新材料、环保染色技术和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等前沿科技如何赋能时尚设计,废旧纺织品与可持续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环保的产业新生态,推动时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构建科技赋能与设计引领的现代时尚产业体系提供了发展路径。

10月27日,嘉宾演讲现场。

香港理工大学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范金土教授在《智能自适应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中介绍,面对全球气温上升与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智能自适应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对于维持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舒适与性能至关重要。他介绍了其团队在植物结构织物、热响应仿生织物、湿度响应气孔状织物以及热电冷却服装等前沿方向的创新成果。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军总经理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为针织毛衫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以一次成型编织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设备,省去了传统高耗工时的套口工序,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一致性。报告以其集团的产品技术发展为例,深入解析了以AI、机器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全球毛衫产业链格局。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教授聚焦全球气候危机与消费反思背景下时尚产业的可持续转型挑战,她提出,数智技术以其高效、精准与创新特性,是破解资源消耗与废旧纺织品循环难题的关键路径。报告从政策、行业与文化多维度探讨了可持续时尚与数智设计的融合可能,通过引入“数智+”理念与生成式设计,使传统图案与服装焕发新生,构建起科技、生活与文明荣融共生的可持续时尚新生态。

认知突破:探索“自我形塑”实践哲学“工艺叙事”核心价值

日本文化时尚大学院大学校长櫛下町伸一在《创造激发新思维与生活方式的服装》中提出,服装制作是连接内在“思想”与外在“行动”的创造性实践,能够有效催化个人生活状态的转变。他表示,研究表明,服装生产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有力的“自我形塑”实践哲学。从构想到成衣的完整过程构成一个微循环,将抽象的变革愿望转化为具体可触的成果。通过亲身参与这一物质创造,个人不仅能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更能借助日常穿着的“服装”这一载体,持续巩固和内化新的自我认知。

13国嘉宾莅临会议,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演讲。

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工学院副院长Raul Fangueiro教授在报告《重新思考自然废料:将生物基残留物转化为高价值材料》中聚焦于对天然废弃物的价值重构,他的研究团队将香蕉叶、菠萝叶等农业副产品及海洋废弃藻类,通过生物与物理技术转化为高价值纤维材料。具体创新包括利用果胶酶处理优化纤维性能,开发适用于非织造布与生物基复合材料的解决方案;从藻类中提取环保色素以替代合成染料;并研制基于聚己内酯与壳聚糖的纳米纤维膜,用于纺织废水处理。该研究为纺织行业提供了从废弃物到高性能材料的可持续循环路径,有力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与资源效率提升。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时装学院Patsy Perry教授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工艺叙事在奢侈品牌中面临的挑战。她称,随着近期伦理争议的出现,奢侈品牌常用来佐证其品质的“工艺叙事”正受到真实性拷问。报告追溯了奢侈品牌通过授权经营、线上零售及生产外包追求市场增长的演变历程,并审视其在面临日益增长的透明度及对人与地球责任要求时的核心价值。研究进一步思考了奢侈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路径,探讨其如何共同维护奢侈品牌在品质与价值层面的优越性。

角色升级:设计师应超越传统定位,引领可持续时尚变革

意大利应用艺术与设计学院纺织与时尚设计部战略总监Marina Spadafora围绕“重新定义可持续时尚未来”展开论述。她称,时尚产业正面临深刻的伦理与生态转型需求,亟需通过设计创新、材料革命与生产模式重构来回应这一挑战。设计师应超越传统角色,成为可持续理念的实践者与倡导者,将公平贸易、本地化生产与文化尊重融入创作全程,推动时尚从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兼具美学价值、社会责任与环境意识的新范式,最终实现产业与地球的和解与共生。

与会嘉宾认真聆听专家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凌雅丽副院长在报告《人体绘画比例与服装创意造型设计与制作》中,深入探讨了从设计构思到实物实现的一体化创作过程。她强调,设计师亲历从草图到成品的全过程至关重要——笔下灵动的线条承载着无限想象,而唯有设计师本人最能精准传达其创作意图。这种作者性的全程把控,使设计、造型与工艺得以有机统一,其成果远胜于委托他人实现的常规模式。报告通过风格化设计师案例,系统解析了从人体比例研究到创意造型实现的新型设计流程,展现了设计一体化模式下创作路径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希腊西阿提卡大学教授、AUTEX前主席Savvas Vassiliadis做了题为《智能纺织品、能量采集与设计的“忧思”》的报告,探讨了智能纺织品与能量采集技术为时尚设计领域带来的新挑战。他指出,基于热电、压电等原理的能量采集系统是智能纺织品的核心模块,其与服装的深度融合在提供功能的同时,也显著影响了设计流程,限制了美学表达的多样性,导致不同设计师的作品趋同。他强调,这一现状对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师需在技术约束下进行创作,这既推动了更友好、易整合元件的研发,也凸显了培养兼具技术背景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育:构建适配全球时尚产业发展的新质人才库

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Style3D)创始人兼CEO刘郴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对时尚产业与教育体系带来的深刻变革。他指出,3D设计、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正驱动研发、生产与营销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迭代。这一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促使教育必须在课程体系、实践模式与知识结构上同步更新,以产教融合新范式应对数智时代的新机遇,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质人才库。

会议现场,500多名嘉宾师生认真聆听国外专家发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包东喜摄)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学术战略院长John Lau在报告中指出,时尚产业正经历一场由环境责任、社会文化与经济稳定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他强调,开放协作的教育新模式能够激发人才与机器的协同创造力,培育兼具传统精神与当代视野的新一代数字原生代。报告中介绍的“Metamorphosis”泛欧项目,正是伦敦时装学院与产业深度共生、共同转型的成功实践,为全球主要设计与制造中心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框架。

孟加拉国吉大港服装与技术大学副校长Md. Obaidul Karim在议题报告中强调,“一带一路”框架为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分享了该校在此倡议下与中国高校开展的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具体实践。通过加强课程共建、联合研究及人才互动,学术合作正成为深化两国教育联系、促进纺织服装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注入新动能。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围绕“跨文化背景下的时尚人才培养实践”展开报告。她说,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互鉴日益深入的当下,时尚教育需打破地域边界,构建融合多元文化视野的教学体系。陶辉结合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的实践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国际化课程共建、跨文化工作坊、产学研协同等路径,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与文化包容性,塑造既具国际前沿视野、又深植本土文化基因的新一代时尚人才,为产业全球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据悉,本届论坛汇聚全球智慧,凸显时尚产业在可持续、数智化、跨文化三大维度上的深刻变革。与会专家共同探索技术赋能与人文伦理的共生之道,通过产学研协同突破学科边界,构建兼具韧性、灵感与生命力的未来时尚新生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咸宁消防设置咨询台为群众送消防...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朱燕林)为扎实推进“119”消防宣传月预热工作,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群众...
咸宁消防以“宣”促“防” 筑牢...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朱燕林)“以前就知道这么充电方便,没想过这么吓人,看来真不能把车推进...
何以中国︱月销量8连涨,解析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月销量8连涨!岚图汽车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作为民族汽车自主品牌,岚图汽...
一栋楼已封顶!咸宁首批“原拆原... 极目新闻记者张万军 通讯员李婷婷 洪瑞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关系千家万户,小修小补、简单翻新解决不了根本...
青稞“蜕变”,牦牛“出圈”!看...   今年八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