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清蒸武昌鱼、红烧鳜鱼等佳肴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蕴含着“鱼”与“余”的美好寓意,也滋养着这方水土的智慧。品尝鲜美的鱼肉,需懂得耐心剔刺,方能尽享其味而无“如鲠在喉”之患,这深入日常的生活哲学,恰是干部工作的生动映照。干部工作如同选鱼、烹鱼、食鱼,关乎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健康运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埋下隐患,最终导致“卡喉之痛”。因此,组工干部必须将细致严谨贯穿于干部“选、育、管、用”的全过程,切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滤净“杂质”、剔除“软刺”。
滤“选任之刺”,于细微处察德辨才,严防“带病提拔”。挑选鱼肉时,若贪图省事,未能净除暗刺,轻则影响口感,重则伤人喉舌。干部选拔任用亦是如此,必须严把入口关、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一要“细观其表”,更要“深察其里”。不能仅满足于看简历、听汇报、搞测评等“常规动作”,而要深入一线、贴近观察,在重大任务、关键时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识别干部的政治品质、担当精神和务实作风。二要“兼听则明”,更要“分析研判”。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是必要的,但不能止步于“众说纷纭”,对于反映的问题,哪怕再细微,也要以“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态度核查清楚,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确保提拔任用的干部是“放心肉”,而非“隐患鱼”。
滤“培育之刺”,于精耕中补短强弱,力避“根基不牢”的情形。食鱼者若因怕刺而放弃品尝,或因方法不当而屡屡被卡,便无法吸收其营养。对于干部而言,组织的培养教育就是助其“强筋健骨”“消化吸收”的过程。一要“精准滴灌”,忌“大水漫灌”。干部的能力短板、知识弱项、经验盲区各不相同,如同鱼肉部位各异、刺的分布也不同。组织培养必须坚持因人施教,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精准化的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岗位交流,帮助干部补齐能力“短板”,加固素质“底板”,使其真正成为履职尽责的行家里手。二要“严管厚爱”,促“健康成长”。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批评、及时提醒、早做纠正,就像耐心剔除影响口感和安全的鱼刺一样,帮助干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干部在成长道路上“营养丰富”且“安全无害”。
滤“管理之刺”,于常态中防微杜渐,务求“肌体康健”。确保食鱼安全,不仅在于入口前的精细处理,也在于食用过程中的小心谨慎,以及对鱼刺特性的充分了解。干部管理监督同样需要贯穿日常、严在经常。一要“抓早抓小”,筑“防火墙”。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考核、审计、信访、巡视巡察、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多种方式,延伸监督触角,前移监督关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管涌沦为大塌方。二要“动态评估”,调“不适之岗”。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明显不适应现职、履职不力,甚至出现问题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如同发现鱼肉变质或不适合食用时应果断弃之一样,避免因其“在位不适”而对事业造成更大损害,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干部工作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每一位组工干部都应以“食鱼滤刺”般的审慎、耐心与精细,将严谨细致内化为工作习惯和职业操守,在“精”字上下功夫,在“细”字上做文章,在“严”字上把好关,切实履行好选贤任能、强基固本的重任,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确保党和国家的航船在行稳致远中,永不遭遇“如鲠在喉”之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智皓(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