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一篇名为《守住“暗室”方见本色》的文章以春秋时期“暗室不欺”的典故为引,撕开了一道审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切口——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的严谨自律固然重要,八小时外无人监督的“暗室”时刻,更见初心本色与党性修为。“暗室不欺”四个字,看似是对个人品行的朴素要求,实则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始于约束,终于德行”的根本遵循。
“暗室不欺”始于约束,这份约束既来自外在的制度监督,更来自内在的自我要求。从外在层面看,近年来各地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八小时外”监督台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异常行为等方式,让“暗室”中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为党员干部筑起了一道“制度防火墙”,约束其在任何时候都不敢越雷池、踩红线。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正如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在无人监督时依然能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才能从根本上守住“暗室”的底线。所谓“慎独者,暗室不欺也”,当约束内化为一种自觉习惯,当规矩成为一种价值信仰,“暗室不欺”便不再是被动的要求,而是主动的追求。
“暗室不欺”终于德行,这份德行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暗室”中的坚守,本质上是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对党性修养的锤炼。当一名干部在八小时外仍然能够拒绝声色犬马的诱惑,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在私人生活中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涵养良好的家风;在无人知晓的时刻依然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为身边的群众排忧解难,这份“暗室不欺”的自觉,便升华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坚定的党性修为。这种德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我约束、自我修炼中逐渐沉淀的结果。它如同暗夜中的明灯,既能照亮党员干部的人生道路,也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当群众看到党员干部在“暗室”中依然能坚守本色,便会更加坚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回溯“暗室不欺”的典故,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在深夜独处时仍严守礼仪,不因无人看见而懈怠规矩;东汉杨震面对重金馈赠时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更是将“暗室”中的敬畏之心推向极致。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成为精神坐标,正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真正的道德自律,从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源于内心对规则的敬畏、对信仰的坚守。当监督的目光隐去,当诱惑的“暗门”敞开,能否守住底线、不越雷池,考验的是一个人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种“暗室”中的坚守,不仅关乎个人名节,更关乎党的形象与民心向背。
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暗室不欺”的要求也从未过时。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常照“暗室”之镜、常思“不欺”之理、常修廉洁之德。既要在制度约束下守住底线,更要在自我修炼中提升境界,让“暗室不欺”成为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让始于约束的坚守最终升华为止于至善的德行,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行得稳、走得远,真正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畅(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上一篇:着力打造亚欧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