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与合肥的联系深厚而独特
他不仅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更一生心系故乡
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与“合肥”二字紧密相连
“我是合肥土生土长的”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9年,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从此远离故土。
杨振宁在合肥。
1971年,49岁的杨振宁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关系中断多年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此次行程,他专程安排了一次“回家”——回到合肥。这是他自少年时代离开后,几十年里第一次重返故里。
1984年,62岁的他再次回到故乡。地方史学家戴健此前回忆,当时四古巷旧宅刚拆,杨振宁对廊柱上斑驳的绿色漆痕和小院中那眼水井说“还有印象”,并记得最小的弟弟振复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此后,杨振宁多次回到合肥。
“我是合肥土生土长的,我今天还会讲很土的合肥话。”2020年,杨振宁在安徽大学视频致辞中这样说道。
与中国科大的不解之缘
1978年8月10日,杨振宁访问中国科大。他一边参观中国科大的校园和实验室,一边针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远景规划向陪同的校领导、教授提出许多建设性见解。
当听说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杨振宁非常高兴。他以物理学大师费曼为例,提出不要给少年班的学生太多束缚,他能吸收什么就让他吸收什么,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
同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发文上报国务院,聘请杨振宁为中国科大兼任研究教授(后称名誉教授),该报告于1979年1月15日获批。此后,他一有机会就回到合肥,对中国科大教学科研工作提出建议,和学生互动交流,并努力筹集赴美讲学基金,资助中国科大教师赴美进修,为学生争取赴美留学机会。
1981年7月,杨振宁(右二)参观筹建中的中国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
1981年7月8日至9日,杨振宁再次到中国科大访问、讲学,给近代物理系的师生作了题为《时间反演不守恒和熵增加》的报告,还面向全校师生作了《当今世界对科学技术的看法》的报告。
1981年,杨振宁与少年班学生座谈。
“我永远怀念我的父母
和养育我的故土”
1992年,杨振宁再次应邀来合肥访问和讲学。当时杨振宁年已七十。
当年6月17日,中国科大举行“庆祝当代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典礼,近千名师生和各界人士参加。典礼上,杨振宁借助30多张幻灯片,向大家展示了他70年的人生画卷——曲折的求学经历、对科学追求的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他的父母当时已经过世,当展示到与父母团聚的画面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情不自禁地用手捂住脸,动情万分地说:“我永远怀念我的父母和养育我的故土。”现场的很多听众也不禁被感染。
1994年1月11日,中国科大理学院隆重成立,聘请杨振宁为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夫妇特意回国出席成立典礼。当日,杨振宁半身铜像在中国科大东区第二教学楼前揭幕。
1994年1月,杨振宁(左二)受聘为中国科大理学院名誉院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杨振宁教授已步入杖朝之年。可他对合肥、对中国科大仍一往情深,并给予关心和指导。作为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2000年、2001年、2015年、2018年,他先后4次专程来中国科大出席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同学作题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旋律》的学术报告,心系家乡学子和科研发展。
2015年,杨振宁在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与师生畅聊。
世界科技发展方向极多
机会极多
2024年,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重新规划了原先位于黄山路馆区的杨振宁陈列馆,以“大师”为主题,全面展示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重大贡献。
作为合肥市科技馆的名誉馆长,杨振宁曾两次莅临参观视察,对合肥市科技馆和杨振宁陈列馆给予了巨大帮助,多次向馆方提供珍贵资料用于展览展示和科普宣传。
杨振宁先生一直关心家乡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他寄语小朋友:今天世界科技发展方向极多,机会极多,希望你们能认识自己的乐趣所在,能力所在,抓住机遇,创造美好的未来!
来源: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综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元新闻、大皖新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