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曾经在厦门生活过
是厦门演武小学的校友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校名也是由他题写
跟着父亲来到厦大
1928年,厦大算学系聘用一位叫杨武之(在厦大任教时用“杨克纯”)的教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他带来了妻子和儿子。
杨武之的儿子就是杨振宁。
杨武之在厦大呆了不到一年,1929年,杨武之赴清华大学任教。
1929年,杨振宁与父母在厦门。(资料照片)
在厦门,杨振宁第一次
用上电、见到香蕉、喝到牛奶
虽然在厦门生活时间不长,不过,杨振宁日后回忆,我记得,那一年在厦门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也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
1929年杨振宁在鼓浪屿日光岩上。(资料照片)
在厦门,杨振宁和母亲“初次住入有现代设备的住所,这里有电灯,自来水和卫生设备”。厦门生活,让杨振宁大开眼界,不但住上了漂亮的校舍,还第一次用上了电,第一次见到香蕉,第一次喝到牛奶,第一次吃到牛肉,也第一次用上抽水马桶。
杨振宁曾回忆说,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海边。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浩瀚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就读演武小学
7岁的杨振宁就在“厦大附属实验小学”(演武小学前身)就读,不过,杨振宁后来回忆,当时学校名称叫做“厦门大学附属模范小学”。
“厦门大学附属模范小学”旧影。(资料照片)
厦门晚报记者陈满意在其《厦门大学的先生们》一书中,介绍了厦大附小——厦大附小于1925年秋开办,校舍没建成前借用当时厦大旧的建筑部,因学校是“本大学试行各种新教学法以便教育科学生实习起见”创建的,“修业年限及课程等,均照学制办理”。
杨振宁就读时,有学生163人,校舍已经完成,运动场、教室、办公室、成绩室、教员寝室及图书室、会客室、膳房等一应俱全,校具1100多件、教具450多件,都是从商务印书馆购置的。小学理科仪器标本、挂图、图书等460多件。
厦大附小是比较现代化的小学,学校采用新的学制,一二年级为设计部,在上课时试行混合设计教学法,学习时间无固定时间表,不分科目,由教师指导儿童设计学习。课余还组织学生会、演说竞赛等活动,“俾学生所学,得适用于现代之社会焉”。
杨振宁曾经回忆,当时数学和国文都念得不错,只有手工艺做得不大成功。有一回他用泥土做了一只鸡,拿回家里给父母看,他们说做得很好,问:“是一只藕吧?”
67年后重返厦大
1929年,杨振宁跟随父亲离开厦大。1995年,第19届国际物理统计大会在厦大举行,杨振宁是与会嘉宾之一,时隔67年重返厦大。在开会的间隙(应该是中午),演武小学校长带着小学生找到老学长。
杨振宁为他们写下了一段话:
“1928年至1929年,我在厦大校园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演武小学前身(即厦大附属模范小学)的一个小型的教室里读书,读小学的一二年级,老师是一位汪先生。对那一年,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我还有极好的回忆。美丽的海,美丽的天,是我人生历程的一部分。今天的演武小学有这样多的小朋友,希望大家好好读书,创造美丽的未来。”
1995年8月杨振宁回厦时上日光岩故地重游。(资料照片)
厦门海边拾贝
带去清华送朋友
在杨建邺所著《杨振宁传》中,讲述了一件事。
杨振宁从厦门到清华以后,曾将在厦门海滩上拾得的蚌壳与螺蛳壳送给新交的同龄朋友熊秉明(数学家熊庆来之子)。熊秉明后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他在杨振宁70岁生日的时候,送了一幅立轴给杨振宁,立轴上两个大字“七十”浑然天成,厚实有力,下面写了一段有趣的文字:“我们七岁时,你从厦门来到清华园,给我看海边拾来的蚌和螺;今年我们七十岁,你在另外的海滩拾得更奇异的蚌和螺。童话与预言,真实与象征,物理学和美。”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校名
是由杨振宁题写
1995年7月,第19届国际物理统计大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杨振宁出席,并被厦大敦聘为名誉教授。其间,杨振宁为科技中学题写校名。
杨振宁博士为科技中学题写校名。(资料照片)
来源:新华社 文字:佘峥 综合:清华大学、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
资料来源:杨振宁父亲任教厦大时的厦大周刊、《杨振宁传》和杨振宁弟弟的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