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正进入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联合国军指挥官李奇微决定实施他所谓的“磁性战术”,通过不断骚扰志愿军,试图拉长我军的补给线,消耗我军的物资,然后趁机发动猛烈反击。
铁原阻击战就是李奇微在他认为拥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发起的反攻。然而,面对志愿军的坚强抵抗,他的反击最终失败,损失惨重。
那么,准备充分、兵力充足且装备先进的美军为何会失败呢?
自1951年5月起,志愿军已经在朝鲜作战7个月,通过彭老总的领导和所有战士的拼搏,我军已经取得了四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到了5月27日,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取得了胜利。然而,进攻过于猛烈,再加上美军飞机不断摧毁我军后勤补给,导致我军不得不暂停进攻,准备后撤以缩短补给线。
就在此时,联合国军趁我军缺乏物资时发起了反攻。美军指挥官李奇微率领4.7万余人,包括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和大量飞机,直逼涟川和铁原地区。铁原在战略上对我军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我军的主要物资供应来源。若敌军占领铁原,整个战局将大变。因此,我军决不能失守。
彭老总深知铁原的重要性,立即召开会议,指示63军和65军的部分部队在铁原构筑防御,死守阵地,至少保证主力部队安全撤离。面对敌军压倒性的兵力,我军任务艰巨。63军在前期战斗中已经连续作战一个多月,士兵疲惫不堪,且伤亡严重,整个军的兵力只有2.4万人。而美军则有4.7万兵力,1300多门火炮,400辆坦克和大量飞机。
尽管如此,63军的军长傅崇碧毫不退缩,迅速赶到铁原,在20公里深、25公里宽的地区构筑坚固防线。6月1日,敌军抵达并开始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十多天的拼搏,我军主力部队成功转移,而志愿军在铁原击败敌军1.5万余人,彻底摧毁了李奇微的反攻计划。
美军为何会在这种局面下失败?其实,李奇微忽略了志愿军的两个重要优势。
首先是我军灵活多变的战术。在铁原战斗中,志愿军运用了正面抗击、夜袭、分散防御等多种战术,打乱了敌军的进攻节奏。例如,63军189师面对美军第25师的进攻,采取了分散阵地的策略,抵挡了敌军的多次进攻。6月9日,驻守877高地的562团在敌军90辆坦克的攻击下,采用炸坦克和集中炮火相结合的战术,成功击退了敌军。
另外,志愿军也使用了“三朵花”战术,即在敌军队形前后左右发射炮火,迫使敌人集中在中间,进而通过重机枪扫射包围敌人。这一战术由8连连长指挥,打得美军措手不及,以14人牺牲的代价歼敌800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美军缺乏有效的战术。美军的进攻几乎依赖于坦克和飞机的轰炸,缺乏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面对如此熟练和机动性强的志愿军,美军反攻计划自然无法成功。
志愿军的另一个优势是他们的坚强意志力。在铁原战斗中,许多志愿军战士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和物资匮乏,依然顽强坚守。例如,6月5日,在法化洞阵地坚守的563团1营1连2排的8名战士,面对敌人孤立包围,他们仅剩下15发子弹和几颗手榴弹。最终,他们选择跳崖而死,绝不当俘虏,这种顽强的意志力让敌人无法理解,也令志愿军的胜利成为可能。
志愿军的这些优势,尤其是在指挥能力和顽强意志方面,使得美军在铁原阻击战中惨败。志愿军凭借少量的兵力、简陋的装备和坚韧的精神,成功守住了铁原,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铁原阻击战的胜利,是63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所有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的体现。这场战斗不仅是战略的胜利,更是意志力的胜利。
致敬“英雄铁军”63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