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与国庆的双节相遇,重庆的餐桌在8天的长假里可谓是一场舌尖的盛宴。无论是家中炖煮的芋儿鸡,还是夜市打卡的酸辣粉配烤脑花,亦或是聚餐时必不可少的火锅涮毛肚,重庆人都在享受着美食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食品安全。为了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掉以轻心,特此奉上这份“安心干饭指南”,希望大家收藏并遵循。
01 居家做饭:火锅江湖菜的“安全密码”
重庆人的厨房在假期中往往热闹非凡,火锅的汤底沸腾,江湖菜的香气四溢,但在这欢乐的氛围中,食品安全的细节却常常被忽视。以下是确保家中美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1. 食材选择至关重要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切勿在无证照的摊贩处购买食品,尤其是路边的散装丸子和反复解冻的冻肉。选购定型包装食品时,务必查看品名、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号及保质期,绝不要购买“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厂名厂址)。此外,重庆的7-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峰期,切忌在小区绿化带和山林中随意采摘野生蘑菇,去年就有因误食毒蘑菇而入院的案例。
2. 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在切火锅肉片时,务必要使用“生食专属”的砧板和刀具,切涮菜时则需更换工具。冰箱内生肉、冻鱼应放在下层,而熟食如卤鹅、凉拌菜应放在上层,并确保中间有明显的间隔,以免血水渗漏造成交叉污染。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应勤洗手,烹调完成后及时清洗和消毒台面和厨具。
3. 烧熟煮透是底线
许多人在吃火锅时追求“嫩口感”,但千万不能因小失大。例如,牛肉卷必须涮至边缘微卷无血丝,丸子浮起后再煮1-2分钟;制作芋儿鸡时,鸡肉要炖至筷子能轻松戳透,芋头软烂才算安全。剩菜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小时,更不能在冰箱中久存,重食前务必彻底加热(中心温度需达到75℃以上)。冰箱并非“保险箱”,储存时也要注意加盖和生熟分开。因此,建议按需准备,尽量做到每餐“光盘”,既能享受新鲜美味,又能避免储存加热带来的安全隐患。
02 外出逛吃:夜市与餐馆的避坑技巧
无论是江湖菜馆还是夜市小摊,选店与吃法都有技巧:
1. 选店时看“两证一屏”
优先选择门口悬挂《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店铺,确保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尽量选择“明厨亮灶”的餐馆,可以看到后厨的卫生状况。在夜市购买钵钵鸡、烤串时,一定要认准食材新鲜、摊位干净,不在无证照的摊贩处就餐。
2. 聚餐时注重细节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勤洗手。即使是和家人一起用餐,也应使用公勺公筷,尽量减少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风险。避免一口冰啤酒一口热辣火锅,冷热交替容易刺激肠胃,引发腹泻,建议换成常温的酸梅汤或老鹰茶,既能解腻又不伤胃。
03 应急提醒:出现不适别硬扛
如果在享用美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保留剩余食材和购物凭证。轻微不适者可多喝水以促进代谢;若症状严重(如高烧、脱水),应立即就医,并向辖区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追溯源头。
最后要特别提醒:饮酒要限量(成人一天酒精摄入不超过15克,约等于半瓶啤酒),吃头孢类药物时绝对不能碰酒!此外,郊外游玩时切忌采食野生蘑菇、野果和野菜,避免误食来历不明的中药材!谨慎饮用家庭自制药酒,避免误饮外用药酒!
希望大家在双节期间吃得开心,更要吃得安心!转发给家人,让我们共同享受安全美味的节日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