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潮涌动着澎湃的脉搏,海河之畔镌刻着科技的印记。10年前,一颗带有“清华”基因的种子在天津这片沃土扎根;10年后,它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以新技术为根、产业化为冠,成为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赋能枢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天津市与清华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的标杆载体,2015年,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天津电子院)落地中新天津生态城。它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光荣使命——既要攻克世界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难题,又要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年间,清华天津电子院如同一位“科技园丁”,将清华大学的技术因子与天津的产业土壤深度融合,写下了“从0到1”的原始突破,也记录着“从1到N”的规模转化。在一次又一次生动实践中,它构建起“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协同创新生态,打造覆盖“科研—验证—产品化—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闭环模式,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壁垒,不断孕育硬核科技“金种子”。
一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清华天津电子院累计储备100余项前沿技术成果,在津孵化聚集企业150余家,其中“清华脉络”企业占比超60%,孵化聚集企业总估值达44亿元。“我们已经在天津建起6个技术和应用平台,平台累计服务600余家客户,其中京津冀客户占30%以上,并且承接了约80个项目,金额约1.5亿元。”清华天津电子院院长汪玉介绍,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光电芯片检测中心作为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综合检测平台异地实验室,在2023年还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有效推动校地科研平台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为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在清华天津电子院,科研不再是纸面上的论文,它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跃进,“变身”为市场上具有高含金量的产品。记者了解到,10年来,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清华天津电子院自主研发了“智能数字校准技术及感知芯片”“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关键制备工艺及应用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关技术成果获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50余个荣誉奖项,累计承接国家级、省部级等20余个重大科技项目。
这些闪光成果的背后,人才与资本如双翼共振,托举百余项核心技术破茧成蝶。10年来,清华天津电子院建起1支由32位清华大学教授组成的首席科学家队伍、43支工程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携手培养工程硕士181名、引育博士后19人;同时汇聚约14亿元的创投基金,投资132个项目、总金额超9亿元,其中天津项目有25个、金额为1.14亿元,破解了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站在10年的里程碑前,清华天津电子院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汪玉表示:“面向芯片、算力、医工结合等领域,我们会持续深化校地协同,高效承接北京创新溢出效应,培育天津本土科技力量,在校地携手构筑的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上,推动‘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