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南(1903—1928) 洪湖戴家场人,1924年在武汉中华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的委派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9月,他组织领导了著名的戴家场暴动,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1928年7月,英勇就义于戴家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辉 通讯员 曹冲 魏星
9月26日,离中秋节还有10天,洪湖市戴家场镇绍南村,51岁的刘胜缓步来到刘绍南烈士纪念馆,轻轻擦拭馆内的一尊铜像:“爷爷,您心心念念的‘新社会’已经实现……”
时间拉回到98年前。
1927年初秋,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我省各地党组织纷纷酝酿武装起义。
同年9月10日,正值中秋。当晚,刘绍南等率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300余人在戴家场发动武装暴动,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点燃了洪湖地区土地革命的火种。
1928年夏,由于叛徒告密,留守在洪湖的刘绍南被捕。任凭敌人百般酷刑与威逼利诱,他始终铮铮铁骨,岿然不动。同年7月23日,刘绍南英勇就义,年仅25岁。
英雄的洪湖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更大规模的革命斗争,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50年,刘绍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所在的村子后来也更名为绍南村。他的事迹为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的角色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
“大丈夫,要革命,立志创造新社会;为工农,谋幸福,粉身碎骨也肯为……”刘胜诵读完刘绍南在狱中写下的《回答敌人审问》,不禁泪水涟涟。“爷爷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这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奋斗,为群众谋幸福。”
精神的力量早已穿越时空。
2021年,刘胜继承爷爷的遗志,回到家乡任绍南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水是洪湖的‘金字招牌’,我们发展产业要做足‘水文章’。”刘胜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立足村里实际,大力发展虾稻、水产养殖及莲藕产业。
已是金秋时节,村里的水稻即将进入收割期,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水塘边,大片已经泛黄的荷秆中,一位身着齐胸防水服的农人,正熟练地在淤泥里挖藕。
在村“两委”带领下,绍南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4年来,绍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万元增长到21万元。
“村里还将引进风力发电,每年又能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刘胜说。
革命先烈以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国家富强,产业兴旺,收入增长。爷爷,这应该就是您希望看到的‘新社会’吧!”刘胜再次向雕像深深鞠躬。